•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内经时代>补注》——第三节《内经》讲些什么?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1
声望
63
年龄
62
《<内经时代>补注》——第三节《内经》讲些什么?
(赵洪钧医学传心堂定稿)
[FONT=仿宋]赵洪钧著 金栋补注[/FONT]
 
[FONT=仿宋]金栋按:本节主要内容有二,一是极其简括地交待,《内经》讲些什么;二是提出“阴阳五行说是《内经》的统帅和灵魂”。两者中,第二点更重要,因为这是先生关于《内经》体系的主要见解之一,也是《时代》的主要创论之一。
先生还联系关于什么是中医理论核心的争论,进一步发挥说:“不管人们认为这种学说(金栋按:指阴阳五行)多么朴素、原始,但就中医论中医——本质上是就《内经》论中医,只能说阴阳五行是中医的理论核心。稍微修正一下也只能说阴阳五行统帅下的以五脏为主的脏腑学说是核心。阴阳五行说是《内经》体系的骨架或框架。抽出这个架子,《内经》就委然脱地成为一堆零砖碎瓦。带着阴阳五行的头脑去读《内经》,大致上无往而不通。否则便基本上读不懂。”
关于《内经》讲些什么,先生只用了九个词语,并与经文篇章联系。即养生之道、人与自然,生理常识,病因病机,诊法,诸病,经脉针灸,运气,学医态度等。
这样简括地交待,多数读者不会很明白《内经》中的具体论述。本节补注将尽可能多地把有关经文引出,但一般不对经文出注。这样做是因为,有了先生的简括交代,读者已经能够在总体上把握有关经文。具体理解经文含义,有本书和很多历代注家的解释可以参看。
古代注家也想弄清,《内经》的主要内容。做法是打乱篇章分类编排《内经》原文。最早这样做的是唐初人杨上善。他编次的《黄帝内经太素》,把原文分为十九类,计有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泻、伤寒、寒热、邪论、风论、气论、杂病等。做得最细致的是明代人张介宾编次的《类经》。该书把原文分为十二大类。计有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等。每类又分若干条,共三百九十条。不过,由于分类太细,一般读者难以抓住要领。正如先生所说:“把《内经》内容进行过细的分类,对研究者作为工具书来用是好的,给初学者指示门径便不一定实用。张介宾的《类经》,在杨上善的基础上分类更细,初学者却难得其要领,与原书联系亦较不便。自然,想多知道些古人如何理解《内经》,看看《类经》、《太素》等还是必需的。”
先生关于“阴阳五行说是《内经》的统帅和灵魂”的见解,已经被近年的教材接受。如新世纪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主编《内经》(2008年人卫2版)说:“‘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是《内经》理论体系的中心内容”。该教参不像以前的此类著作那样,把阴阳、五行作为与脏腑、经络等平行的内容编写。
先生关于《内经》讲些什么的概括,和古今有关著作有较大的区别。比如,程士德主编《内经》,将《内经》的主要内容分为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病证学说,诊法,论治,养生学说共七个方面。此种分法,可能有其长处。但作为《内经》教参,将运气学说列为附篇,学医态度列在诊法,又完全不讲《内经》所论诸病,或有不足。
还应该特别提及,《时代》初版之后,先生对《内经》之学有了更深刻的见解。学苑版《时代》,增加了先生的两篇文章。即“《内经》的体系和方法”以及关于此文的通俗说明。先生自称这是他研究《内经》最后见解。读过本节,便知先生的见解实在是道出了《内经》的真谛。
最后,本节末附有先生写的“王莽和中国古代人体解剖”一文,说明中医也曾经打开人体这个黑箱。《灵枢•经水》云“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并非虚语。可惜后世中医,没有致力于这一研究方向。
[/FONT]
 
由版主最后编辑:
【原文】学中医者无不视《内经》为畏途。原因之一是一些人把《内经》说得高深莫测。“学之所始,工之所止”这句话似乎不适于研究《内经》本身。其实满不是这么回事儿。要是学《内经》为了做医生,现在的《中医学基础》教材已经很好。它用现代语言比较系统、精炼地叙述了《内经》的主要内容,在大部分概念和理论上都比《内经》更全面、系统、准确。它避免了大量重复,统一了《内经》中自相矛盾的地方,适当补充了一些后世学说,因而使中医理论更完善。如果说其中比《内经》少了些什么,也只有两方面。一是《内经》中涉及到的非医学内容讲得很少,二是基本上不讲“五运六气”。我认为,前一点不足可适当补充一下。后一点欠缺完全不影响实用。
 
【补注】
⑴一些人把《内经》说得高深莫测:
古代学者确实都把《内经》说得很深奥。
如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序》云:“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
张介宾《类经序》云:“《内经》者,三坟之一。盖自轩辕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臣,互相讨论,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糜不缕指而胪列焉。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开生民之寿域。其为德也,与天地同,与日月并,岂直规规治疾方术已哉!”
 
⑵学之所始,工之所止:见《灵枢·经别第十一》。原文云:“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工)之所难也。”
《类经七卷·经络类三》云:“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脉之根本。知十二经脉之道,则阴阳明,表里悉,气血分,虚实见,天道之逆从可察,邪正之安危可辨。凡人之生,病之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莫不由之。故初学者必始于此,工之良者亦止于此而已。第粗工忽之,谓其寻常易知耳;上工难知,谓其应变无穷也。”
“工”在古汉语中常见两义。其一如今所谓“工作者”。如《说文·酉部》:“醫(医),治病工也。”这里“工”就是“工作者”的意思。治病工自然是今所谓医生。又如《素问·六节脏象论》云:“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工在这里也指医生。其二为擅长、精通。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问其病,知其处,名曰工。”再如《难经·六十一难》云:“问而知之谓之工。”
 
⑶要是学《内经》为了做医生:言外之意是,有的人学《内经》不仅仅或主要不是为了做中医临床大夫,比如医学史家、《内经》教学人员、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人员等。当然,理论造诣高深的中医大夫,也要精研《内经》。正如时贤廖育群说:“如果认为中医学是一门科学与实用技术,学习的目的在于治疗疾病,自然可以脱离《内经》原文;而如果想要明其源流、知其所以,则必需研读经典。”(《重构秦汉医学图像·走下神坛的<黄帝内经>》)
 
⑷现在的《中医学基础》教材已经很好:《中医学基础》指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试用)教材。近年改为《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两本教程,大约每五年重新编写一次。教材相对规范、简明,对一般想做中医大夫的人来说比较好读,即他们不一定深研《内经》原书。
[FONT=仿宋]金栋按:《中医学基础》的前身,就是《内经讲义》。先生在“六十自述”中说:“1959版年的《内经讲义》主要出自他(按:指原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王玉川先生)之手)。后来的《中医学基础》等类似教材,就是在《内经讲义》的基础上不断改写充实而成。[/FONT]
 
⑸如果说其中比《内经》少了些什么:指《中医学基础》教材比《内经》少了些什么。
 
⑹《内经》中涉及到的非医学内容讲得很少:指《中医学基础》教材中涉及到的非医学内容很少,不是说《内经》很少涉及非医学内容。
 
【原文】以上是说要想知道《内经》讨论些什么,对初学者来说,学习《中医学基础》教材就很好,单为临床应用也足够了。不过,我还想把《内经》讨论的内容概括得更简明一些,并尽量指出有关内容见于何篇。情况大致如下:
1、养生之道、人与自然:见《素问》“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论”、“六节藏象论”、“异法方宜论”、“诊要经终论”,《灵枢》“阴阳系日月”、“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五变”、“天年”等篇。

[FONT=仿宋]金栋按:养生之道、人与自然,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FONT]
[FONT=仿宋]养生学说,是研究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理论和方法。中医学的养生学说,起源很早。据《路史》记载,早在唐尧时代,人们就知道用舞蹈来预防关节疾病。《老子》、《庄子》、《吕氏春秋》等著作中,亦有不少关于养生理论和方法的论述。但形成系统的养生理论,则始自《内经》。后世医学家和养生家们,虽有许多发展,并有不少养生专著问世,但就学术思想和养生体系来说,皆渊源于《内经》。(高校教参《内经》)[/FONT]
 
【补注】
⑴《素问》:
其书名含义见第一节补注。下引《素问》经文选用清代御医薛福辰批阅、句读、影宋本《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学苑出版社,2009年1月版。
《灵枢》:其书名含义及沿革见第一节补注。下引《灵枢》经文选用刘衡如校勘《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6月版。《灵枢经》未经宋臣校正,传本文字讹误脱漏之处颇多。刘衡如长于校堪,故引文一遵刘氏校勘《灵枢经》。
 
⑵上古天真论(篇):今本《素问》第一篇篇名。南朝至隋代人全元起《素问》注本(已佚)本篇在第九卷。篇名含义是:论述远古时代,先民们自然纯真,质朴无邪的天性。如《素问直解》说:“天真者,天性自然之真,毫无人欲之杂也。”
上古,即远古时代,指有文字以前的时代。《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上古结绳而治。”《韩非子·五蠹》云:“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王冰注:“上古,谓玄古也。”《素问直解》云:“上古者,黄帝之时追溯混沌初开,鸿蒙始辟也。”
[FONT=仿宋]洪钧按:《易·系辞下》云:“上古结绳而治”。上古就是文字(包括数字)出现以前,“结绳”就是在绳上打结。打结是做什么用的呢?我认为就是用以纪日。逐日打结的绳子,就是最原始的日历。一根打有366个左右绳结的长绳子,可以重复使用。绳子上打的结不完全一样,比如农历的初一、十五会打不同的结。这样很容易发现月周期,也比较容易发现比较粗疏的回归年周期。当然,这样的绳子也可以是一个月一条。观察月相从朔、晦日开始或望日开始打结都可以。一条绳子上有29或30个结。在重要日子的绳结上再做出某种标志,比如某些物候、特别是原始农业种植日期,这种原始日历就可以作为观象授时的依据。能够给族人观象授时,实际上就如后来的统治者。于是“上古结绳而治”。
金栋按:全元起,生卒年不详,为南朝时齐梁间至隋初人,有径写隋人者。史籍或作全元越或金元起,并为讹字。《隋书·经籍志》著录“《黄帝素问》八卷,全元起注”,为最早《素问》注本,已佚。此本在北宋时尚存,林亿等曾据以与王冰次注本相较,并在校记中留有篇目及异文方面的资料。据《南史·王僧儒传》称,全元起注《素问》之前,曾就砭石一事造访王僧儒。全氏曾任侍郎,医术高明,当时有“得元起则生,舍之则死”之誉。[/FONT]

本篇论述养生之道的主要经文如下:
①“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②“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FONT=仿宋]金栋按:养生需遵循天地之道,因天人相应也。
又按:术数一词在《内经》全书中仅此一见。说“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者必谨先之”始自王冰,实乃千古谬说,数典忘祖也。试看《汉书•艺文志》所载“方技略”和“术数略”完全是两家,道不同也。可叹后世名家如张介宾、马莳、高士宗等无不承袭王冰谬说。流毒延至今日,故高校教参、《内经词典》乃至一切所谓《内经》学者,无不沿用此说。此乃现代中医之耻。《补注》将痛雪此耻。试看《四库全书•术数类》谓术数“猥杂”“百伪一真”,足见清代学者深恶术数。凡我中医当认真读《四库全书》一雪此耻。这不是说今《内经》完全没有混入术数内容,那只不过是时代留下的痕迹。要言之,《内经》属于医经,乃中医之奠基作,与术数源流均异。倘承认术数乃保生之大伦,则中医均不过术数之学。当代中医当和算卦、占卜、相面、风水等术数家同列。[/FONT]
 
⑶四气调神大论(篇):今本《素问》第二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已佚)在第九卷。篇名含义是:论述如何根据春、夏、秋、冬一年四时气候的变化,来调理人体的精神情志。如《素问直解》说:“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神五脏之神志也。”
四,四季、四时。气,气象、气候。四气,指春、夏、秋、冬四时的气候,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调,调理,调摄。神,指人体的精神情志、思维意识等活动。
本篇论述养生之道、人与自然的主要经文如下:
①论述四时的养生方法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鸣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飱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②论述四时阴阳乃万物之根本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金栋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乃天人相应养生理念的具体体现。
 
⑷生气通天论(篇):今本《素问》第三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已佚)在第四卷。篇名含义是:论述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之气息息相通,互相感应之“天人相应”的道理和意义。《素问直解》说:“生气通天者,人身阴阳五行之气,生生不已,上通于天气也。”
生气,即生命之气,阴阳之气。本篇篇首明确指出“生之本,本于阴阳”。
本篇论述人与自然的主要经文如下:
①论述人与自然界阴阳之气息息相应、互相贯通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②论述阳气的重要性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金栋按:人气通于天气,即天人相应的含义之一。
 
⑸金匮真言论(篇):今本《素问》第四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已佚)在第四卷。篇名含义是:论述非常珍贵的至真不易之言,应该保藏于金匮之中。如《素问直解》说:“然此真言,非其人勿教,非其人勿授,藏之心意,不可轻泄,犹以此言,藏之金匮者然,故曰金匮真言也。”
匮,同柜,贮藏物品的家具,这里指保藏书籍的书柜,用金制成,故称金匮。如《素问吴注》说:“金匮,帝王藏书者也,范金为之。”《素问集注》说:“金匮,古帝王藏书之器。此篇论经脉之道,乃上帝之所贵。”
真言,即见道之论,至真至要之言。如《素问直解》说:“真言,至真不易之言。”
本篇论述人与自然的主要经文如下:
①论述四时八风,五脏致病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飱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金栋按:四时八风为患,而致相应五脏发病,乃天人相应、五脏附五行的比类推演。
又,“冬不按跷”之“不”字,是语气助词,用来调节音节,无实义。不按跷,按跷也。《素问考注》云:“案:‘不’字古人语助,不按跷者,按跷也。……冬时按跷,令血脉流通,则风邪无来侵之地。春不鼽衄者,血气无凝滞之徵。春不病颈项者,外邪无来犯之谓也。”

②论述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人亦应之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金栋按:五脏六腑之阴阳属性,与一日之阴阳划分,均系天人相应之比类推演。
③论述五脏应四(五)时,各有收受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金栋按:天有五时,地有五行,人有五脏,乃天人相应之推演。
 
⑹阴阳应象大论(篇):今本《素问》第五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已佚)在第九卷。篇名含义是:论述人体脏腑阴阳五行之气的变化,与自然界阴阳五行之气的运动规律相应、相象,即“阴阳应象”。《素问集注》说:“此篇言天地水火、四时五行、寒热气味,合人之脏腑身形、清浊气血、表里上下。成象成形者,莫不合于阴阳之道。至于诊脉察色、治疗针砭,亦皆取法于阴阳,故曰《阴阳应象大论》。”
本篇论述人与自然的主要经文如下: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慄,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金栋按:天有五气(风、热、湿、燥、寒),地有五行,人有五脏,乃天人相应之推演。
 
⑺阴阳离合论(篇):今本《素问》第六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已佚)在第三卷。篇名含义是:论述阴阳离合之数的问题,即离(分)则为三,合(并)则为一。如《素问直解》说:“离则有三,合则为一,从三而十百千万,皆离也;三阳归于一阳,三阴归于一阴,皆合也。”
本篇论述人与自然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金栋按:人应一岁,故有三百六十节。关于三阴三阳的来历见第四节。
 
⑻六节藏象论(篇):今本《素问》第九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已佚)在第三卷。篇名含义是:论述天以六为节和藏象。如《素问注证发微》说:“篇内首问六六之节,后又问藏象何如,故名篇。”
六节,《素问直解》说:“六节者,天以六为节。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六十日而甲子周,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
藏,藏也。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征象、形象之意。王冰注:“象,谓气象也。言五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之。”《类经三卷·藏象类二》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本篇论述人与自然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朞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金栋按:九藏,九窍,三百六十五节等均从天人相应推演而来。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金栋按:五脏应阴阳、五行、四时,显系天人相应之推演。又,阳中之太阴,当为“阳中之少阴”;阴中之少阴,当为“阴中之太阴”,见第四节补注。
 
⑼异法方宜论(篇):今本《素问》第十二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已佚)在第九卷。篇名含义是:论述不同的治法针对不同的地理环境。如《素问直解》说:“异法者,一病而治各不同,有砭石、毒药、灸焫、微针、导引诸法也。方宜者,东方砭石,西方毒药,北方灸焫,南方微针,中央导引也。圣人杂合以治,用各不同,五方之药,皆得其宜,故曰异法方宜。”
本篇论述人与自然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金栋按:因地制宜,也属于广义的天人相应。
 
⑽诊要经终论(篇):今本《素问》第十六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已佚)在第二卷。篇名含义是:论述诊察要道与十二经脉终绝的情况。如《素问直解》说:“诊视之要,在于经脉。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所以治其经脉也。不知者反之,所以伤其经脉也;十二经脉之败,乃经脉之终也,故曰诊要经终也。”
本篇论述人与自然的主要经文如下:
“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金栋按:人气与十二月相配,以顺应季节气候的变化,乃天人相应、比类取象之推演。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