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易经》是本什么书?与《内经》有关系吗?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1
声望
63
年龄
62
《易经》是本什么书?与《内经》有关系吗?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FONT=仿宋]今通行本《周易》分“经”与“传”两部分。

《易经》成书于西周时期,乃是一部筮书,即算卦的书,出自卜史官之手。《易传》成书于战国秦汉间,乃是一部哲学书,出自受道家影响的儒生经师之手。二者相差好几百年,其性质完全不同,应分别对待。现代治《易》学者张其成《张其成全解周易·<周易>导读》说:[/FONT]

[FONT=仿宋]“其实‘经’和‘传’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其性质完全不同,应该分开来论述。分而言之,《易经》是一部占筮书,以占筮成分为主;《易传》是一部哲学书,以哲学成分为主。”[/FONT]
 
最后编辑:
[FONT=仿宋]那么,卜、筮、占是什么意思?

古代算卦用龟壳叫“卜”,用蓍(音湿shi)草叫“筮”(音士shi),根据龟壳的裂纹和蓍草的排列预测吉凶叫“占”。(《古汉语常用字字典》)[/FONT]

[FONT=仿宋]卜,《汉语大字典·卜部》云:“殷周时期的一种用火灼龟甲、兽骨取兆以占吉凶的迷信行为。《说文·卜部》:‘卜,灼剥龟也。’段玉裁注:‘灼剥者,谓灸而裂之。’”

筮,《汉语大字典·竹部》云:“古人用蓍占卦以卜问吉凶。《说文·竹部》:‘簭(筮),《易》卦用蓍也。’”蓍,一种草,古代常用于占卜。《易经》六十四卦用的是蓍草。

占,《汉语大字典·卜部》云:“占卜。(古代问卜时)察看甲骨上坼裂的兆象以揣度吉凶的行为。《说文·卜部》:‘占,视兆问也。’”占,即预测、推测、揣测、猜测,亦名占候。
[/FONT]
 
最后编辑:
[FONT=仿宋]实际上,《易》有三种,即《连山》、《归藏》与《周易》,非独指《周易》。但目前只有《周易》完全保留下来,所以实则《易》只指《周易》了。

《周礼·卷二十四·大卜》云:“(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FONT]

[FONT=仿宋]郑玄注:“易者,揲蓍变易之数,可占者也。名曰连山,似山出内云气也。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杜子春云:‘《连山》,伏羲。《归藏》,黄帝。’”

贾公彦疏:“云‘名曰连山,似山出内云气也’者,此《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于山,故名《易》为连山。‘《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者,此《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中,故名曰《归藏》也。郑虽不解《周易》,其名《周易》者,《连山》、《归藏》皆不言地号,以义名《易》,则周非地号。以《周易》以纯乾为首,乾为天,天能周匝于四时,故名《易》为‘周’也。”
[/FONT]

[FONT=仿宋]郑玄《易赞》、《易论》又解释云:“《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

《连山》为夏易,特点是以“艮卦”为八卦之首;《归藏》为殷易,特点是以“坤卦”为八卦之首;《周易》之“周”,含义有二:一以朝代而言,则指周易,特点是以“乾卦”为八卦之首;二有“周普”之义,即内涵广大,环周不止。据史书记载,《周易》称经,或始自汉代易学者田何。[/FONT]
 
最后编辑:
[FONT=仿宋]什么是“易”呢?简言之,即简易(简单)、变易(变化)、不易(不变),而《易经》主要还是讲变易的。如唐·孔颖达《周易正义·略附之卷首尔八论·第一 论‘易’之三名》云:[/FONT]

[FONT=仿宋]“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叠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然变化运行,在阴阳二气,故圣人初画八卦,设刚柔两画,象二气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

既义总变化,而独以‘易’为名者,《易纬·乾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又云:‘易者,其德也。光明四德,简易立节,天以烂明,日月星辰,布设张列,通精无门,藏神无穴,不烦不扰,淡泊不失,此其易也。变易者,其气也。天地不变,不能通气,五行叠终,四时更废,君臣取象,变节相移,能消息者,必专者败,此其变易也。不易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

郑玄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FONT]
 
最后编辑:
[FONT=仿宋]在先秦,因为《易》是占筮书,所以秦始皇焚书时饶了它。到了汉代,由于《易传》附会经文,推演其说,大讲哲理,一跃而成为儒家典籍并居五经之首。所以蒋伯潜说:“《易》本卜筮之书,为鬼神术数之学,自孔子赞修之后,乃一变而言哲理。”(《十三经概论·第一编 周易概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归入“六艺略”,云:[/FONT]

[FONT=仿宋]“《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汉兴,田何传之。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FONT]

[FONT=仿宋]上文是说,伏羲画八卦,周文王重卦(据古籍记载,重卦之人有四说——伏羲说,神农说,夏禹说,文王说)并作卦爻辞(卦爻辞者有三说——文王作,卦辞文王作、爻辞周公作,孔子作),孔子作《十翼》,此即“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义。三圣,指伏羲、文王、孔子,若再加周公则为四圣。三古,指上古(伏羲时代)、中古(周文王时代)、近古(孔子时代)。但是汉代人的说法已被今人所否定。蒋伯潜《十三经概论·蒋绍愚导读》说:[/FONT]

[FONT=仿宋]“现今学者一般认为‘伏羲’并无其人,卦辞和爻辞亦非文王所作,而是筮占之辞的积累;《彖》、《象》非孔子所作,而是出于战国时期儒家后学之手。……关于《周易》作者,既然已经有新的研究成果,就不必再说是伏羲作八卦,文王重卦,孔子作《彖》、《象》。”[/FONT]
 
最后编辑:
[FONT=仿宋]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一》对前人治《易》的传承,给予总结为“两派六宗”。引如下:[/FONT]

[FONT=仿宋]“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诗》寓于风谣,《礼》寓于节文,《尚书》、《春秋》寓于史,而《易》则寓于卜筮。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房)、焦(延寿),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抟)、邵(雍),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伊川),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之字,其爻象则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见乎词矣。其余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FONT]
 
最后编辑:
[FONT=仿宋]那么,《周易》之经——《易经》有哪些内容呢?

即卦形64个、卦名64个、卦辞64条、爻辞384条、用九1条、用六1条,除了卦形之外,文字共450辞(所谓辞,就是长短不等的一段话,有的只有几个字),经文共4940个字。《易经》本是占筮书,就是通过蓍草的演变,以求得一卦,根据所得卦象和卦爻辞,以定吉凶祸福。[/FONT]
 
最后编辑:
[FONT=仿宋]近/现代治《易》学者李镜池《周易通义》说:[/FONT]

[FONT=仿宋]“《周易》是一部占筮书却是无容置辩的。古人迷信,遇事狐疑,总喜欢向神请示。殷人用龟占,周人用占筮。龟卜记录下来就是现存甲骨文的卜辞,占筮记录下来就是筮辞。《周易》是根据旧筮辞编选而成的,而且也采用了占筮参考书的形式。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它的作者就是西周末年的一位筮官。

筮官把占过的事和结果记下来,以便年底复查占验多少。因此,《周易》所记的筮辞,许多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实录,这对于研究西周社会,是一份十分有价值的史料。而且,既然经过了作者的编选,就自然地体现了作者的意图与观点。书名‘周易’,正是取周室即将变易的意思。他是为了挽救周室的危亡而编著的。在旧筮辞的基础上,作者还常常加以说明、评论,所以书中又包含了他的政见和哲学思想。因此,《周易》虽然以占筮书的形式出现,但却堪称我国哲学史上的第一本著作。

……

总之,从社会史料、哲学思想、文学价值三方面看来,这是一笔二千七百余年前留下来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FONT]
 
最后编辑:
[FONT=仿宋]现代治《易》学者张其成先生对《易经》的认识,客观求真,实事求是,在其著作《张其成全解周易·周易导读》说:[/FONT]

[FONT=仿宋]“从卦爻辞的内容看,《易经》是部占筮书,是周人占筮的典籍。……周人发明占筮时,最初只有八卦,以八种不同的形象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判断占问某事和吉凶的辞句,称为筮辞,是占问某事时的原始记录。《周易》六十四卦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爻辞,皆来源于筮辞。筮辞并非某一个人的创造,而是不同时代的人长期积累的结果。

掌卜筮之人将多次占卜的结果(包括所得兆象和占断辞句)记录下来,然后加以整理、统计,将应验的兆象、辞句挑选出来,进行重新加工、编排。有的卦辞经反复修改、安排,仿若一首诗歌,并能体现出一个中心思想。如渐卦、剥卦、复卦、临卦、明夷卦等。编辑加工的目的,仍是为了占筮系统性的需要。不过,大多数卦辞、爻辞仍属于筮辞的堆砌,卦、爻辞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
[/FONT]
[FONT=仿宋]卦爻象与卦爻辞的意义[/FONT]
[FONT=仿宋]
《易经》经过加工、编纂,体现了一定的意义和思想。

《易经》卦象和卦爻的符号系统是长期的原始卜筮过程中,逐渐把数和象整齐化、有序化、抽象化的结果,具有稳定性、规范性。通过对立面的排列、组合,反映人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就八卦来说,分别由奇(—)偶(- -)对立两画,构成四个对立面。就六十四卦来说,又分别由八种对立的卦象构成,组成三十二个对立面。就卦序说,六十四卦又是“二二相偶”,成为与对立的卦象相配合的系列。这种思维是承认卦象存在着对立面,并由对立面所构成,其变化表现在其中的基本要素——两画的配合上。体现了以对立面的相互关系说明事物变化的思想萌芽,对后世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易经》卦爻辞的文字系统,涉及宗教迷信、人生态度、伦理观念、宇宙认识等各个方面。反映了殷周之际奴隶制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风貌,以及当时所具备的历史、科学、政治学、伦理学知识,体现了初民以卜问形式、卦爻结构解释客观事物变易规律的企图和寻找宇宙因果联系的努力。

《易经》继承了原始的巫术文化传统,反映了殷周之际宗教思想的变革,将当时以德配天的天命神学观念与卜筮相结合,构成了一个以天人整体观为理论基础的巫术操作系统,其迷信成分有所增加。但扬弃了原始占筮那种单纯根据蓍草排列以定吉凶的思维模式,在蓍与卦的外壳下蕴藏着一定的哲理。

《易经》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观点——承认事物的对立面,承认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转向其反面……

《易经》反映了编纂者的世界观——天道和人事具有一致性,人的生活遭遇可以转化,人事的吉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行为……

由上述分析可知,《易经》虽是一部占筮书,是巫术文化的产物,但并不是一般的迷信书,不像龟卜那样只简单地告知吉凶结果,而是增加了人为的因素,增加了趋吉避凶的价值选择因素。《易经》在言占筮中,还具有帮助人们安身立命、稳定情绪、安慰心理的作用,因而带有一定的人文色彩。

《易经》中的生活经验、人生智慧、忧患意识、理性思维等因素,成为中国哲学和中华人文文化的源头。”
[/FONT]
 
最后编辑:
[FONT=仿宋]下面摘引几位近、现代治《易》学者的不同评说。

顾颉刚《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二五 易传》说:[/FONT]

[FONT=仿宋]“《周易》这部书,以前的儒家是不大过问的。……以前的人有说孔子作《卦爻辞》的,有说孔子作《易传》的,实在都是渺茫的很。但《卦爻辞》虽与孔子无关,却是一部古书。它里边称引的故事都是商代及周初的,可信为西周时的著作,不过它原来只是一部占卜的书,没有圣人的大道理在内。”[/FONT]
 
最后编辑:
[FONT=仿宋]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篇 导言》说:[/FONT]

[FONT=仿宋]“《易经》除去《十翼》,止剩得六十四个卦,六十四条卦辞,三百八十四条爻辞,乃是一部卜筮之书,全无哲学史料可说。”[/FONT]
 
最后编辑:
[FONT=仿宋]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 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说:[/FONT]

[FONT=仿宋]“《周易》是一座神秘的殿堂。

因为它自己是一些神秘的砖块——八卦——所砌成,同时又加以后人的三圣四圣的几尊偶像的塑造,于是这座殿堂一直到二十世纪的现代还发着神秘的幽光。

神秘作为神秘而盲目地赞扬或规避都是所以神秘其神秘。

神秘最怕太阳,神秘最怕觌面。

把金字塔打开,你可以看见那里只是一些泰古时代的木乃伊的尸骸。

……

《易经》是古代卜筮的底本,就跟我们现代的各种神祠佛寺的灵签符咒一样,它的作者不必是一个人,作的时期也不必是一个时代。全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卦有卦辞,爻有爻辞,含乾卦的用九,坤卦的用六,一共有四百五十项文句。这些文句除强半是极抽象的、极简单的观念文字之外,大抵是一些现实社会的生活。这些生活在当时一定是现存着的。所以如果把这些表示现实生活的文句分门别类地划分出它们的主从出来,我们可以得到当时的一个社会生活的状况和一切精神生产的模型。

……

因为自己的愚昧而且同时有意无意地还要愚民,原始人的思想必然是表现而为宗教,或者魔术,或者迷信。

《易经》全部就是一部宗教上的书,它是以魔术为脊骨,而以迷信为其全部的血肉的。……八卦是天人之间的通路,龟便是这通路上来往着的宣传使者。所有人的祈愿由它衔告上天,所有天的预兆由它昭示下民,一切的吉凶祸福都可前知;龟当然可以成灵而谁也不敢违背了。谁敢违背,那便是凶。……上帝是天子产生的。上帝的意旨其实就是天子的意旨。吉凶祸福之权是操在天子手里的,结果就是服从我的就有好处,不服从我的便有灾害。这假手于龟卜蓍筮当然是再灵验也没有的了。……上帝的骗局就是这样,龟卜的骗局就是这样。”
[/FONT]
 
最后编辑:
[FONT=仿宋]高亨《周易古经今注·旧序》说:[/FONT]

[FONT=仿宋]“《周易》一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经,二是传。

……

《周易》古经是因古人迷信而产生的一部筮书。筮就是算卦。古代算卦,一般是巫史的职务。巫史们在给人算卦的时候,根据某卦某爻的象数来断定吉凶,当然有些与事实偶然巧合的地方,这就是他们的经验。他们把一些经验记在某卦某爻的下面,逐渐积累,成为零星的片段的筮书,到了西周初年才有人加以补充与编订,《周易》古经至此才告完成。所以实际说来,《周易》古经不是一个时期写定,更不是出于一人之手。我们从它的内容和形式观察,它的完成当在西周初年。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班固(《汉书·艺文志》)都说‘文王作卦爻辞’,马融、陆绩等(《周易正义》引)说‘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这在先秦古籍书中没有明证,难于置信。今人有的说是东周作品,更不可从。”

“传的部分共七种,就是《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彖》、《象》、《系辞》各分上下两篇,因此《易传》共十篇,旧称《十翼》,都是《周易》古经的解释。这七种都作于东周时代,并非出于一人之手。司马迁(《孔子世家》)、班固(《汉书·艺文志》)等说是孔子所作,是不对的。近代有人说其中有汉人作品,也没有坚强的证据。

《易传》的解经,诚然有正确的成分,但是有许多地方不符合经文的原意。而且《易传》的作者们常常假借经文,或者误解经文,或者附会经文,来发挥自己的哲学观点,又夹杂一些象数之说。讲《周易》固然不能抹杀象数,然而总是讲不圆满。总之,《易传》七种仅仅是《周易》古经最古的、有系统的、值得参考的、有正确成分的解释,绝不是什么‘不刊之论’。初学《周易》,如果处处拘守《易传》去体会经文,那就难以窥见《周易》古经的原意。然而我们如果不管《易传》解经的是非,而只就传文所表现作者们的思想体系而论,那么《易传》还是古典哲学中异常重要的著作。

因此,我认为研究《周易》古经,首先应该认识到《周易》古经本是上古的筮书,与近代的牙牌神数性质相类,并不含有什么深奥的哲理。其次应该考释经文,参阅旧说,探索它的原来义蕴,对于《易传》只看做旧说的重要部分而已。有的可以引用,有的可以不采。”
[/FONT]
 
最后编辑:
[FONT=仿宋]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金景芳序》说:[/FONT]

[FONT=仿宋]“《周易》是我国古代一种卜筮之书。这一点,从它在《周礼》为太卜所掌以及它在《左传》、《国语》诸书中的应用,可以看的清清楚楚。但在这个卜筮之书中却蕴藏着极为深邃的哲理。这一点,则除了《易传》之外,不见有人说过。因此《周易》之所以可贵,端在有《易传》为发掘它在卜筮外衣下所掩盖的哲理。”[/FONT]
 
最后编辑:
[FONT=仿宋]陈鼓应、赵建伟《周易今注今译·重排版序》说:[/FONT]

[FONT=仿宋]“《周易》这部形式特殊的典籍,如今已成为珍贵的人类公共文化遗产。在中国典籍中,世界各国学者翻译和解释《周易》的数量仅次于《老子》。……

《周易》为古典哲学之源头,经文虽为占筮之书,但具有丰富的人生哲理。《易经》的形象思维及其辩证思维方式,对老子有诸多的启迪。而《易传》,则在诸子思潮的冲击下,将占筮之书逐渐转化为富有哲学内容的著作。《易传》的哲学化、继承老、庄思路脉络。……《周易》经和传写作的年代,首尾相差少则五、六百年,多则七、八百年。而历代易学者多是以传解经,我们认为经传当分别解读。”
[/FONT]
 
最后编辑:
[FONT=仿宋]郭扬《易经求正解·序言·小引》说:[/FONT]

[FONT=仿宋]“易,可用之于卜筮,但并非纯然的卜筮之书,而是一部适应性很广泛的科学总纲性一类的书。

因为易是科学,所以我们将上古、中古、现代的十门以上的重要科学同易进行比较,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以验证易的科学适应性到底有多宽广,是否确切可靠。

因为易是科学,对历史上一些言之凿凿的所谓灵验之卦,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分析:其灵,灵在何处。

因为我们相信易是科学,所以对一些咬定易是纯然迷信的易学先辈,书中作了一些批驳。”
[/FONT]
 
最后编辑:
[FONT=仿宋]周大钧《周易概论(增补本)·后记》说:[/FONT]

[FONT=仿宋] “《周易》作为一本古代筮书,虽未摆脱神学体系,但其内容却有着丰富的辩证法观点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FONT]
 
最后编辑:
[FONT=仿宋]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一卷·第一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易说》说:[/FONT]

[FONT=仿宋]“关于《周易》经文形成的年代,近人虽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其基本素材是西周初期或前期的产物。因为卦爻辞所提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其下限没有晚于西周初期者。……《周易》的原始素材来于占筮的记录,后来经过加工,逐渐成为占筮用的典籍。就此书的编纂说,有一定的思想性,也有一定的艺术性……它近于占筮用的字典,又不只是按甲、乙、丙、丁罗列各种筮辞。但总的说来,这部典籍的形成出于占筮的需要,不是用来表述某种理论体系。宋朝朱熹说:‘易本为卜筮而作’(《语类》卷六十六),这一论断是可信的。关于《周易》的编纂,近人认为出于当时的史官之手,《周易》是经过多次整理而成的。史官在古代兼管占卜之事……《周易》这部典籍的编纂,出于西周的史官之手,也是可信的。”[/FONT]
 
最后编辑:
[FONT=仿宋]廖名春《<周易>经传十五讲·第九讲 <周易>的成书与性质》说:[/FONT]

[FONT=仿宋]“语言的比较证明《系辞传》‘《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说法的可信。这和我们对《周易》本经史迹和先秦两汉其他文献记载考察的结果是一致的。因此,将《周易》本经的成书定在殷末周初,应最为可信。

……

讨论《周易》的作者问题,第一是要从《周易》本经出发,第二是尊重而又合理地吸收先秦、两汉文献的记载。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先秦文献关于周文王与《周易》有密切关系的记载是信而有征的;汉代文献关于文王、周公作《易》的观点是成立的;孔颖达的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说虽为主观,但其‘父统子业’说以文王为其父子的代表不失为一种合理的解释。从《周易》本经和先秦、两汉的文献记载看,周文王囚于羑里时,可能对六十四卦的卦序作了一定的编排,以至形成了今天通行的卦序,这是所谓‘演’;文王又将六十四卦序系以一定的卦辞和爻辞,这是所谓‘增’;文王所系之卦、爻辞,后来又经过周公的改编、加工,以至最后形成《周易》本经。《周易》形成后,掌于祝卜之手。周公作为祝卜系统的首脑,不但改编和加工过《周易》的卦爻辞,而且为解释《周易》的创作背景、思想内涵也作了一定的工作,于是就产生了《易象》一书。《易象》藏于鲁太史之处,既与周公父子的职掌有关,也表明了周公与《周易》本经的特殊关系。

……

我们认为易源于数占,本为卜筮之流。但发展到《周易》,经过文王、周公父子的创造、改编,《周易》就不仅仅是卜筮之书,而寓有一定的哲理性和社会政治思想。”
[/FONT]
 
最后编辑:
《易经》本与阴阳无关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FONT=仿宋]今通行本《易经》经文共4940个字,无一处“阴阳”连用之词,怎么能说与阴阳有关系呢?

朱伯崑说:“按:《易经》中并无阴阳辞句,春秋时期的人解易亦无‘阴阳’辞句。以‘阴阳’观念解易当出于战国时期。《庄子·天下》评论儒家的‘六艺’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在道家看来,《周易》是讲阴阳学说的。‘易以道阴阳’。可以说是概括出战国时期易说的特征。”(《易学哲学史·春秋战国时代的易说》)可见《易经》本与阴阳无关。说与阴阳有关系的,大都认为八卦与六十四卦卦画中有阴爻“- -”和阳爻“—”的缘故。但阴阳爻的原型据张政烺等学者的考证认为是数字卦画。

认为《周易》中有阴阳的,只是在《易传》中大量出现,所以才有了《庄子·天下篇》“《易》以道阴阳”的说法。而《易传》的成书时间是在战国秦汉间。

《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这是说,《周易》是讲阴阳问题的。实际上,《易经》中还没有产生阴阳的概念。后来虽有史官以阴阳二气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但是,在春秋时代,还没有发现用阴阳解释《易》的例子。从现有材料来看,以阴阳解《易》,当出于战国时期。以阴阳解《易》(尤其是《系辞》的特点)始见于《彖传》,而且只是在解释泰、否二卦时才出现。从理论系统上看,《彖传》这种以阴阳解《易》的传统与儒家无关,而与道家相连。作为周室守藏史,老子承继以阴阳解释自然现象的史官传统,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更是明确地讲:“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大宗师》)老、庄的这种阴阳气化的思想应该说正是《易传》以阴阳解《易》的理论来源。阴阳学说在《系辞》中已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而且构成了它的一个重要理论内容。考其渊源,主要应该是受到了道家且主要是庄子思想的影响。(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

那么,如何理解《周易》的阴阳爻呢?

依据现今地下出土资料,最初的卦画,并非用代表偶数的“- -”和奇数的“—”构成。而是用一、五、六、七、八、九等六个数字组成的。数有奇数和偶数,用三个和六个相同或不同奇偶数的符号构成数的图形画,其特点与《易》卦结构相似。卦分阴阳奇偶,似将一、七为少阳,五、九为老阳;六为老阴,八为少阴。故将这种数的图形画简称为数字卦,或称筮卦。

由数的图形卦画演变为《易》中的阴阳卦画,不仅需经过漫长的岁月,而且也是易简化的过程,即由数字卦画简化为阴阳符号卦画。这种由六个或三个奇偶数构成的数字卦,每个数字卦可能是当时卜筮的成爻数,而非简单的数字排列。数字卦画是《周易》阴阳卦画的先兆,也许《周易》阴阳卦画是由数字卦画演变来的。

在数字卦画中一、五、七、九为奇数,六、八为偶数。依据通行本《周易·系辞》所载之筮法与《左传》、《国语》所记之筮事互相参照来看,“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周易集解》引《荀爽》曰:“营者,谓七、八、九、六也。”每三变的结果,其余数均为九、八、七、六的四倍数或三十六,或三十二,或二十八,或二十四。故在数字卦变成阴阳卦画时,凡奇数皆为阳“—”,偶数皆为阴“- -”,即一、五、七、九为阳,六、八为阴。在《帛书周易》中阴爻并非写成“- -”,而是写成……酷似数字卦画中的“∧”(八)。由数字卦画的六、八,演变为《帛书周易》的“∧”(八),再变为通行本《周易》中的“- -”,便可见其演化的痕迹。虽然通行本阴阳卦画“—、- -”,不是殷周时卦画的原型,但显然脱胎于殷周的数字卦画,则是不可否定的。……因此,—、- -符号的出现,则同阴阳学家的兴起有关。(张立文《帛书周易注译》)

帛书卦图由阴阳爻组成,阳爻作“—”,阴爻作“∧”。其中阴爻爻画保留了数字卦图的痕迹。这就告诉我们《易》卦卦图始初是由数字符号组成的这一说法是完全可信的。(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

李零《中国方术正考·上篇 数术考·第四章 早期卜筮的新发现》中“二、‘奇字’之谜:中国古代的数字卦”说:
“这十余年来的研究,以大量事实证明,由李学勤、唐兰开辟道路和张政烺详加论证的数字卦之说基本是正确的。……也就是说阳爻是源于‘一’,阴爻是源于‘八’。……用一、八表示的卦爻,即今本《周易》卦爻的前身。”

即阴阳爻实源于数字卦,八卦图形实源于具体的数字。

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古代筮法是从具体的数字逐渐演变为八卦符号的,即最初是由具体的数字组成的八卦符号图形。“—”、“- -”符号是抽象的奇偶数,其中“—”代表奇数(1、5、7、9),“- -”代表偶数(6、8),并非阴阳的象征。

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陶文中均有以数字表示的八卦图形,它们皆是由三个或六个数字组合构成的,如由“—”、“- -”、“- - -”三种符号组成的图形。廖育群说:“因此我们必须首先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即不管是三爻还是六爻,两种符号还是三种符号组成的所谓卦象,均应视为是筮法的图形,本不具备任何哲学道理。”(《重构秦汉医学图形·第十六章 阴阳学说》)[/FONT]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