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试说天人合一的认识。

以藏府而言,《内经》就有多种说法的比附推演,如九藏说、十一藏说、五藏六府说、十二官说等。那么人体到底是几藏几府呢?习惯上称“五藏六府”,可为什么又有其他几种说法呢?
其他如十二经脉、二十八脉及三百六十五节(络)等,皆由“天人相应”之比附推演而来。
 
其他如十二经脉、二十八脉及三百六十五节(络)等,皆由“天人相应”之比附推演而来。
问得好,这是中医学者又一难,何解?知者不言,无知者不信。一切都零碎散落在诸子百家中,或藏头或露尾,闪烁其词留待有缘人。
 
所以才有了《灵枢·邪客》篇“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的比附推演(衍)。
人为什么长了四肢?因为一年有四季。如《灵枢·邪客》篇说“天有四时,人有四肢”。
一年明明是四季(时),可为了与五行比附推演而增加一个长夏(季夏),一年成了五季(时),但这与肢体结构如何相配呢?
 
其他如十二经脉、二十八脉及三百六十五节(络)等,皆由“天人相应”之比附推演而来。
为什么人体有十二经脉,因为“天有十二月”、“地有十二经水”之故。这种由“天人相应”比附推演而来的十二经脉,为什么至今在体内没有找到?是因为推演而来,并非由解剖而来。
 
其他如十二经脉、二十八脉及三百六十五节(络)等,皆由“天人相应”之比附推演而来。
为什么人体还有二十八脉,因为天有二十八星宿。
为什么人有三百六十五节(络),因为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
 
人为什么长了四肢?因为一年有四季。如《灵枢·邪客》篇说“天有四时,人有四肢”。
一年明明是四季(时),可为了与五行比附推演而增加一个长夏(季夏),一年成了五季(时),但这与肢体结构如何相配呢?
你要搞清楚.这不是因果关系.这只是比喻句.
语文中的比喻手法
我真佩服你们
 
人为什么长了四肢?因为一年有四季。如《灵枢·邪客》篇说“天有四时,人有四肢”。
一年明明是四季(时),可为了与五行比附推演而增加一个长夏(季夏),一年成了五季(时),但这与肢体结构如何相配呢?
谬论不足道哉,几千
人为什么长了四肢?因为一年有四季。如《灵枢·邪客》篇说“天有四时,人有四肢”。
一年明明是四季(时),可为了与五行比附推演而增加一个长夏(季夏),一年成了五季(时),但这与肢体结构如何相配呢?
谬论不足道哉,几千年流传夹带多少私货有谁知?中医既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科学,更可说物质,在学术上,科学上,事实上容不得弄虚作假,否则陷入唯心论。
 
象思维模式,比类取象为中医之常。脾开窍于唇,脾主四肢,都是从生畜胚胎比类取象而得。生畜,生物胎生胚胎积畜之现象。胎生猫狗胚胎时间短,不为至阴之类,胎育时短,出生窝居,眼不能睁,口之上唇有沟,四肢不能站立出走。牛马胎育时长,为至阴之类,口唇完整,即在冬日出生而无窝居,能睁眼,能站立行走。为脾开窍于唇,主四肢,为至阴之类的一个现象。再从内经讲: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云出天气,雨出地气。有小便者为雨出地气,具四肢,兽类。无小便者,为未出地气,无四技,鸟类
 
最后编辑:
你要搞清楚.这不是因果关系.这只是比喻句.
语文中的比喻手法
我真佩服你们
《灵枢·邪客》云:
“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
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
地有九州,人有九窍。
天有风雨,人有喜怒。
天有雷电,人有声音。
天有四时,人有四肢。
天有五音,人有五藏。
天有六律,人有六府。
天有冬夏,人有寒热。
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
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
天有阴阳,人有夫妻。
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
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
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
地有泉脉,人有卫气。
地有草蓂,人有毫毛。
天有昼夜,人有卧起。
天有列星,人有牙齿。
地有小山,人有小节。
地有山石,人有高骨。
地有林木,人有募筋。
地有聚邑,人有腘肉。
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
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
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天体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为了达到“天人合一”,所以《内经》有许多“天人相应”之比附推演,以求做到相通、相应、和谐与统一及一致。但推演的结果,是或然性,即不确切。
略例如下:
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天人相应说:“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王冰注:“头圆故配天,足方故象地,人事更易,五脏递迁,故从而养也。”

金栋按:天圆地方因而人头圆足方在汉代广为流传。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云:“是故人之身,首坌(音分fen。一说颁ban)而员,象天容也。……足布而方,地形之象也。”

《淮南子·精神训》云:“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以与天地相参也。”

《春秋纬·元命苞》云:“头者神所居,上圆象天。”

《孝经·援神契》云:“足方象地。”

《灵枢·邪客》:“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后世《内经》专家且发挥此说。如《类经三卷·藏象类十六·人身应天地》云:“圆者径一围三,阳奇之数;方者径一围四,阴偶之数。人首属阳居上,故圆而应天;人足属阴居下,故方而应地。”

目前看天体宇宙——天是圆的、地不是方的,所以“天圆地方”说不当。

 
⑵《素问·阴阳离合论》论天人相应说:“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

金栋按:一年是按三百六十日计算,还是按三百六十五日计算?各有道理。
 
⑶《素问·六节藏象论》论天人相应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金栋按:这就是人体为什么有“九藏”称谓之故。
 
⑷《素问·宝命全形论》论天人相应说:“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⑸《灵枢·经别》论天人相应说:“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
 
⑹《灵枢·经水》论天人相应说:“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藏六府。”

⑺《灵枢·阴阳系日月》论天人相应说:“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
 
⑻《灵枢·邪客》论天人相应说:“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腘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素问·金匮真言论》论天人相应云:“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素问·阴阳别论》论天人相应云:“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也?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素问·离合真邪论》论天人相应云:“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

《素问·针解篇》论天人相应云:“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

《素问·气穴论》论天人相应云:“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

《灵枢·五十营》论天人相应云:“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

《灵枢·五乱》论天人相应云:“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

《灵枢·通天》论天人相应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

《灵枢·岁露论》论天人相应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FONT=仿宋]金栋按: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十四讲:整体观念和局部研究》说:“读过上述说法,我们固然对古人联想之活跃深感惊叹。但是,即便古人,也不会对这些不太严密的联想都表示认同。

实际上,在天地(即宏观的自然而且不包括生物)与人体生命现象之间,有一极大的空白和距离。中医没有真正的微观认识,不可能发现天人之间微观方面如何相应或一致。对自然的宏观经验知识,也比当代科学少得多。宏观的人体与天地构造之间,很难找到完全一致之处。二者的运动过程基本一致之处就更少。况且,即便一致,只能说人应于自然。宏观的自然规律是怎么来的,比如昼夜、潮汐、月象等,古人不可能说清。微观世界的构造和变化,就更不用说了。《内经》说:‘阴阳不测谓之神。’就是古人承认闹不清有关变化的道理。”
[/FONT]
 
工具书如《辞海》对“天人合一”的解释——指“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和谐与统一。
《辞海》解释如下:

[FONT=仿宋]天人合一,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

最早由战国时子思、孟子提出,他们认为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天赋,尽心知性便能知天,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

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主张消除一切差别,天人混一。

西汉董仲舒强调天与人以类相符,“天人之际,合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宋以后思想家则多发挥孟子与《中庸》的观点,从“理”、“性”、“命”等方面来论证天人关系的合一。

明清之际王夫之说“惟其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张子正蒙注·太和篇》),但强调要“相天”、“造命”,“以人道率天道”。

天人合一各说,力图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以求天人协调、和谐与一致,实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之一。
[/FONT]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