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试说天人合一的认识。

[FONT=仿宋]天人合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

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天与人相互敌对的观点,讲求天与人的统一。关于天与人统一的种种观点,形成了关于天人合一的不同学说。

《易·乾卦·文言》:“‘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把天人合一看作人生理想的境界。

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认为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是天赋的,认识了自己的善性便能认识天,要求通过尽心、养性等途径,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

《中庸》也提出类似的观点:“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庄子则认为,天与人本来就是合一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只是因为我们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天与人的统一。主张:“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偕行而不替。”(《庄子·则阳》)顺应自然,消除一切差别,天人混一不分。

《吕氏春秋》则提出:“人物者阴阳之化也,阴阳者造乎天地而成者也。天固有衰嗛废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穷屈匮,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知分》)还认为天与人同类相应,“雨云水波,无不皆类其所生以示人”,“成齐类同皆有合,故尧为善而众善至,桀为非而众非来”(《应同》)

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挥了《吕氏春秋》的观点,强调天与人以类相合,认为“天人之际,合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

宋以后思想家则多发挥孟子与《中庸》的观点。北宋张载说:“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正蒙·乾称》)。二程认为:“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遗书》卷六),“天、地、人只一道也”,“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遗书》卷十八)

明清之际,王夫之还说:“惟其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而尽心知性,则存顺没宁,死而全归于太虚之本体,不以客感杂滞遗造化以疵类。圣学所以天人合一,而非异端之所可溷也。”(《张子正蒙注·太和篇》)

关于天人合一的各种学说,都力图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以求天人之协调、和谐与一致,此实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之一。
[/FONT]
[FONT=仿宋]——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FONT]
 
[FONT=仿宋]天是什么?

对于“天”,在先秦诸学派中,乃至在儒家内部的各分派中,有不同的理解。这些不同的见解归结起来大致有这样三种不同的观点,即有意志的主宰之天(宗教神灵之天),道德义理之天和自然之天。

墨子主张天是有意志的(天志)主宰之天说,道家主张天道无为的自然之天说,而儒家学派内部则十分复杂。孟子更多的是从道德义理之天来理解天的,而荀子则反对这一学说,主张天为自然物质之天。荀子认为,天道运行是有客观常规的,是不依人的意志所转移的,顺应天则吉,违背天则凶,天是无意志的自然物,它是不会干预人事的,即荀子提出的“明天人之分”的思想。而董仲舒最突出强调的是有意志的神学之天和道德之天,而自然之天只能是配角而已。董氏是用天的意志的宗教神权来保障封建政权(封建君主专制主义)、族权(宗法制家长专制主义)、和夫权(封建男权专制主义),希望能使封建社会得以长治久安,永远存在下去(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的尊天思想,可以说是对荀子的无神论思想自然之天的否定。

天人关系是我国哲学史上一大基本问题。古代哲学家谈“天”几乎都是为了解决人类的社会问题。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体系也是如此,董氏哲学的根本问题,也是讨论天人关系问题。在先秦诸子哲学中,在天人关系的问题上,有主张天人合一说,也有主张天人相分说的。荀子明确提出天人相分的说法,认为天有天的本分,人有人的本分,天是无意志的自然物,它不能干预人事,然而大多学者皆主天人合一说,如孔、孟、老、庄等人,但他们对天人关系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

自上古三代以来,传统的天人合一说具有宗教神学性,认为上帝或“天”能干预人事,能赏善罚恶,主宰人类的命运。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则更多强调天人合德说,认为人的善端是天赋予的(知性而知天)。老庄道家与孔孟不同,主张天道自然无为说,认为人应法道而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与道同体)。董仲舒在“天人之际”的问题上,也主张天人合一说。他主要继承传统的宗教神学的天神主宰人事的思想和孔孟儒家的天人合德思想,并提出了富有自己思想特色的宗教神学目的论的“天人感应”说。然而董仲舒的“感应”说也是既有自然感应说的成分,也有宗教神学的“感应”说内容。而前者不过是为了服务后者。首先董仲舒提出了“同类相感”(或称“以类相动”,“以类相召”)的思想,认为同一类的东西,是可以相互感应的。这种同类相应现象,董仲舒明确认为这是一种必然的自然现象,没有什么神灵在起作用。当然这一思想并不是董仲舒的创造,而是从荀子和《吕氏春秋》那儿分别继承来的。这些前人们的思想,董仲舒更把它与尊天神的宗教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自己灾异遣告说的“天人感应”思想。
[/FONT]
[FONT=仿宋]——许抗生、聂保平、聂清著《中国儒学史·两汉卷》[/FONT]
 
天体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为了达到“天人合一”,所以《内经》有许多“天人相应”之比附推演,以求做到相通、相应、和谐与统一及一致。但推演的结果,是或然性,即不确切。
面南而立,左东右西,上南下北。因天体宇宙的自然运动变化规律是“左升右降”,“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以才有了“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素问·刺禁论》)天人相应的比附推演。
 
如果论医学,则没有必要使用阴阳,只用生理所指的名称以及具体的生理活动即可。脏腑也只使用生理名称。
 
如果论医学,则没有必要使用阴阳,只用生理所指的名称以及具体的生理活动即可。脏腑也只使用生理名称。
那是现代医学,即西医。若是中医(传统医学、祖国医学)不使用阴阳说理,未之闻也!
 
如果论医学,则没有必要使用阴阳,只用生理所指的名称以及具体的生理活动即可。脏腑也只使用生理名称。
上世纪四十年代,在工程技术领域发展了一门边缘科学——控制论。控制论是(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即以数学和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从信息的角度研究各种控制系统中控制过程的共同规律的一门科学。信息就是(情报)它是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电的,化学的,机械的等)的信号,以其数量或序列所包含意义进行各种信息,将构成整体(系统)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为准确地完成某项规定目标协调动作。可见,控制论是以综合的方法研究整体的一种有力的理论工具。随着近代生物学的发展,认识到生物,生物体的各种组成部分以及在各种不同水平上都存在通讯与控制问题;认识到人体功能调节的过程和控制论原理相类似,并且具有自动控制论的性质,因此便运用控制论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物系统,来了解生物中的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处理和反馈过程与控制规律,以求制作和设计能正确反映人体和动物体中的功能的模型和理论,这就是生物控制论。它一方面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武器,为进一步揭露生命的奥秘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通过研究生物界中通讯和控制规律,也为新的人造控制系统提供某些启迪。使得自动机器和生物系统两个领域互相沟通,互相利用成果。
中医学说之阴阳,西医学莫及,因其 早就以阴阳整体观明确控制论了。
 
最后编辑:
天人合一之说,源于素问阴阳离合论。
内经只有人天相应或人应於天地之说,而没有天人合一之论。而言人天相应之篇章多得狠,几时轮得到阴阳离合论呢!
离合者变化也。
夫阴阳之变化者,天旋地转之谓也,亦治历明时之谓也。
从四时跳到六气,並不需要通过五运。即由二阴二阳变为三阴三阳,即可也。
阴阳离合论:三阳离合: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抟而勿浮命曰一也。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抟而勿沉,名曰一阴也。因阴阳运行不息,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为生命现象。
天地运行不息,周而复始。是故阳阴变化只是表面之现象,而非事物之本质,夜为阴,昼为阳,非阴阳运行不息,积传为一周也。
今积传昼夜,三百六十日而成一岁,却被分为三阴三阳,其故何也?
即三阴三阳各有六十日,審矣。但为何要这样分割呢?这六节又如何命之呢?
三阳经之离合也,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抟而勿浮,命曰一也,为阳予之正;三阴之离合也,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抟而勿沉,为阴为之主。阳予之正——由太阳跟于至阴,结于命门,为亦五常政大:跟于内者命曰神机;阴为之主——由厥阴之表,名曰少阳,亦五常政大论:跟于外者,命曰气立。
五常政言五运五气,引用於此,有些不合。

言四时,则有[春夏秋冬],其名是为四[节]丫?还是四[气]呢?

裡为厥阴,其表为少阳,则上下表裡互见之也。
然[三阴三阳]在本篇裡面,说的乃是[六气]丫?[六节]丫?还是[六经]呢?
而观其脉络,可以肯定必然不是六经,对否?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人亦应之。
六个大月各卅一日,六个小月各卅日,共366日,非360日。
流传之文本有误。如何误则未确知也。
人亦应之者,谓天有日月,人有二目,成为太阳跟至阴,结于命门,天人合一的生理现象。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上半月,月位于天右下降于地;下半月,月位于天左上升于天。降于地,为上不足。此日照于月的光的现象亦为之不足。因此右眼视力较差。下半月,升于天,为上有余,此日照于月的光的现象亦为之有余,因此左眼视力较强。
夫<根结>之内文,被抄置於此篇,是故其衍文当全数删除之。
 
最后编辑:
正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意。
学中医,确实要到自然中去,再从自然中回。
再读中医经典,事半功倍!
 
所谓天人合一,意思是人体本身就是天的一部分,部分与全局密切相关。天的变化会导致人体跟着变化,这叫做天人合一。这在当今应该是常识。
 
中国古人明白天人合一,西方古人也是早就明白的。所以天人合一的认识并不是中医独特认识,也不是中国古人的专利。
 
黃帝問曰:診要何如?歧伯對曰:
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
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
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
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
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
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人氣在腎。
~~~~~
四大疑点
此段落,论及天气地气人气及阴气,为何没有最重要的阳气呢?
若阳气等於天气,那为何地气不等於阴气呢?
是故当更正阴气为地气。此为其一。
天气盛及地气高,乃五六两月,但阴阳两气,能前後脚地[等高同大]吗?不是说好了,一气由衰而盛,另一气则接力由盛而衰的吗?
此可疑之处,是为其二。
人气者,心肝脾肺腎,即五脏之气是也,何以能夠加上一个五脏之外的[头]呢?此乃其三。
诊要经终篇: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这是冬至后,日所出处地之东南,正于圣人南面而立左足外侧至阴穴相对应。其间已是昼时渐长,未及昼夜时间长短相等。故曰: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而后三月四月 ,春分之际,日出正东,其间昼夜时间相等,故曰:天气正方 地气定发 ,人气在脾。
夏至,日出东北,日所出处正于南面而立圣人左手之少泽穴相对应。故曰: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 ,人气在头
。。。。。。。
辰。。。申。。三。。。七。。
。。。。。。。。。。
寅。。。戌。。正。。。九。。
。。。。。。。

根据上图,午(五)月夏至,子(冬)月冬至,卯(二)月春分,酉(八)月秋分。则二分两至,皆为四个[仲之月]。即春分(脾),並非落於辰巳(三四)之月也。
此其四也。

所以此段经文,很显然是已经被人篡改过的。
~~~~~

黃帝問曰:診要何如?歧伯對曰:
二月三月,天氣始生,人氣在肝。
四月五月,天氣正長,人氣在心。
六月正月,天氣下,地氣發,人氣在脾。

七月八月,地氣始殺,人氣在肺。
九月十月,地氣正藏,人氣在腎。
~~~~~
PS:夫阴阳之气乃抽象之物,然天地之气则为具体之东西,即[水之气]是也。

。。。戊。。。。。。。。六。。。。
。丙。。。。。。。。四。。。。。。
。。。。。。庚。。。。。。。。八。
。甲。。。。。。。。二。。。。。。
。。。壬。。。。。。。。十。。。。

十日历法,阴先阳後,则单数为阴,偶数为阳,可能是母系社会之产物。
是故後来改[甲]为天干之首位,则单数为阳,偶数为阴,且沿用至今。
夫半年之历日(5 x 36=180),只有一百八十,是故五个月後,历尽而等过年关,而十个月後,历亦尽而待过岁关,此谓历超於辰也,即节气该至而未至,不及之谓也。

正月地气発(己土)为冬至(日南至,日行道最低,故永夜),乃上半岁之首日,当其时,日出於东南。
六月天气下(戊土)为夏至(日北至,日行道至高,故永昼),乃下半岁之始日,当其时,日出於东北。
[天高物燥]原来天高是这个意思。
言六月乃季夏为脾土,其误传实乃出於此处。但[午月]夏至,到[未月]之首日,都已经过了十五天矣。
三月中(乙)春分,日出正东。八月中(庚)秋分,日落正西。唯並非对应脾土。

这裡有个疑问:
脾真的是对应己戊两土吗?
 
最后编辑:
人气在肝,人气在脾,是分是合?
何谓分?何谓合?

。。夏。。。。。。。南。。。
春。。。秋。。。东。。。西。
。。冬。。。。。。。北。。。
。。。。。。。。。。。。。。
四气。。。。。。。。。四风。

此图很直观,即吹什么风就是什么时、叫什么气。
是故吹东风即春之气,吹南风即夏之气,吹西风即秋之气,吹北风即冬之气,是之谓四时,又稱四季或四气。
四气对应四道,即从春气养生之道,从夏气养长之道,从秋气养收之道,从冬气养藏之道,是之谓[四气调神]是也。
则养肝心肺肾,那脾呢?

这当是主时吧?
即《四气调神大论》之[或从或逆]才对题吧?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