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疑问求解 伤寒论中的一分等于多少克?

星月追珩

声名鹊起
金标会员🌹
注册
2023/11/23
帖子
293
获得点赞
83
声望
28
年龄
51
所在地
加拿大蒙特利尔
今天去论坛药店按古方定制药丸,客服问我一分等于多少克。因为在之前在其他网站有人解答一分等于1克,所以我随口就这么回答。但客服把药捡好,以及能制出多大量的丸子后,我觉得好像哪里出了问题。然后搜了本论坛的解释,有的说1分等于3.9克,有的说等于0·3125克,但我按汉代一斤等于250计算,那一分又等于0·156克。到底哪个是对的?如果换算错误,那我方子中有一味药的比例就出了问题。
极其懵逼中,估计客服也是。求老师们解答。谢谢。
 
【兩、錢、分、厘】,採十進位,兩等於十錢,一錢等於十分,一分等於十厘。漢代的一兩換算約為今日的13.75克(也有認為是15.625克)。分是兩的1/100,那一分等於0.13克或0.14克應該會是比較正確的答案。回為怕講錯,回答前還特別查資料確認了一下,結果找到一個滿有趣的論文,也分享上來給您參考 https://www.nricm.edu.tw/var/file/0/1000/attach/73/pta_2250_6508780_30566.pdf
 

附件

  • pta_2250_6508780_30566.pdf
    1.2 MB · 查看: 0
伤寒论的”分”,是”份”,1份,2份等等。。是多少等份。。不是重量单位,
例如,三分,就是三份的意思

汉代没有”分”的计量单位,请看郝万山老师的考证。。
有空听听郝老师的视频就知道了

真正有分作为计量和重量单位,好像到了宋代才有的。。

我不确定自己有没有记错。建议自己看看书查证一下。。

引证郝万山老师:

三物小白散有温寒逐水、涤痰破结的功效,它的方药组成,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

这个“分”字不是指的重量,而是指的剂量的比例,

因为在汉代,还没有用分计量的,还没有用分作为衡重计量单位,

在晋朝以后,我上次曾经说过,在铢和两之间加了一个分,那就是六铢是一分,四分是一两,
所以晋朝以后,唐代以前,在方剂中出现分,如果是作为衡重单位的话,你千万不要和宋以后的那个钱、两、分、厘、毫相混淆,

宋代以前的书中如果以分作为衡重单位的话,它是指的六铢为一分。
 
最后编辑:
伤寒论的”分”,是”份”,1份,2份等等。。是多少等份。。不是重量单位,
例如,三分,就是三份的意思

汉代没有”分”的计量单位,请看郝万山老师的考证。。
有空听听郝老师的视频就知道了

真正有分作为计量和重量单位,好像到了宋代才有的。。

我不确定自己有没有记错。建议自己看看书查证一下。。
那“一分”应该如何理解呢?对什么样的总重量进行“分”操作呢,既然是“一分”,似乎“一分”就没有意义了?
 
严格来说,这至今确实仍然是一个没有彻底解决和认证的难题。。

未来如果有出土文物,经过医家和史学家考证“分”在汉代是否重量单位,那就另外说了。。

不过还是以自己临床实际应用为准了。。

分.png
 
严格来说,这至今确实仍然是一个没有彻底解决和认证的难题。。

未来如果有出土文物,经过医家和史学家考证“分”在汉代是否重量单位,那就另外说了。。

不过还是以自己临床实际应用为准了。。

浏览附件151364
  
正史《汉书》记载的,不是推测吧。

一分 = 13.8/4 = 3.65克。
  
 
那“一分”应该如何理解呢?对什么样的总重量进行“分”操作呢,既然是“一分”,似乎“一分”就没有意义了?

“一分”如果混在其它均以“分”为单位的组方中间,
则是相对于其它“几分”而言的,仍然是比例(一份对几份)。



能证明分不是比例的实锤我觉得应该是这三个经方:

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术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 黄芪一两一分 白术三分 甘草半两(炙)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葳蕤十八铢(一作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两”与“分”并用,且一前一后表示“数位进制”,还怎么个比例法?
  况且处方中还混有“铢”这个计量单位,与《汉书·律历志》中的记载能够“相互佐证”,破除了“孤证不立”的情况。
  
 
“一分”如果混在其它均以“分”为单位的组方中间,
则是相对于其它“几分”而言的,仍然是比例(一份对几份)。



能证明分不是比例的实锤我觉得应该是这三个经方:

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术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 黄芪一两一分 白术三分 甘草半两(炙)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葳蕤十八铢(一作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两”与“分”并用,且一前一后表示“数位进制”,还怎么个比例法?
  况且处方中还混有“铢”这个计量单位,与《汉书·律历志》中的记载能够“相互佐证”,破除了“孤证不立”的情况。
  
具体点说吧,一两分成“几分”?只要厘清这个核心问题,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具体点说吧,一两分成“几分”?只要厘清这个核心问题,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汉代五铢钱真品实物的重量是3.25克,
照此计算:每铢0.65克,一两为15.6克。

经方中有:一两二铢、一两六铢、一两十六铢、一两十七铢
   无:一两一铢、一两三株、一两四铢、一两五铢、一两七铢、一两八铢、一两九铢、一两十铢、一两十一铢、一两十二铢、一两十三铢、一两十四铢、一两十五铢、一两十八铢、一两十九铢、一两二十铢、一两二十一铢、一两二十二铢、一两二十三铢、一两二十四铢

   有:一分、两分、三分、四分、五分、六分、七分、八分、十分、十二分、十八分
   无:九分、十一分、十三分、十四分、十五分、十六分、十七分、十九分、二十分、二十一分、二十二分、二十三分、二十四分

还确实没有能够明确判定“分”与“铢”和“两”之间的进制关系的信息。

不可能是:5铢一分、7铢一分、9铢一分、10铢一分、11铢一分
有可能是:2铢一分、3铢一分、4铢一分、6铢一分、8铢一分、12铢一分

但从进制均衡的一般规律来看,
可以排除{3分X8铢/8铢X3分;2分X12铢/12分X2铢}这几种可能性。
最大的可能性只剩下两种:4分X6铢/6分X4铢
  
 

附件

  • 汉五铢钱真品三又四分之一克.jpg
    汉五铢钱真品三又四分之一克.jpg
    122.5 KB · 查看: 35
汉代五铢钱真品实物的重量是3.25克,
照此计算:每铢0.65克,一两为15.6克。

经方中有:一两二铢、一两六铢、一两十六铢、一两十七铢
   无:一两一铢、一两三株、一两四铢、一两五铢、一两七铢、一两八铢、一两九铢、一两十铢、一两十一铢、一两十二铢、一两十三铢、一两十四铢、一两十五铢、一两十八铢、一两十九铢、一两二十铢、一两二十一铢、一两二十二铢、一两二十三铢、一两二十四铢

   有:一分、两分、三分、四分、五分、六分、七分、八分、十分、十二分、十八分
   无:九分、十一分、十三分、十四分、十五分、十六分、十七分、十九分、二十分、二十一分、二十二分、二十三分、二十四分

还确实没有能够明确判定“分”与“铢”和“两”之间的进制关系的信息。

不可能是:5铢一分、7铢一分、9铢一分、10铢一分、11铢一分
有可能是:2铢一分、3铢一分、4铢一分、6铢一分、8铢一分、12铢一分

但从进制均衡的一般规律来看,
可以排除{3分X8铢/8铢X3分;2分X12铢/12分X2铢}这几种可能性。
最大的可能性只剩下两种:4分X6铢/6分X4铢
  
有心了,从各个角度考证这种“两分铢”的进制关系,我觉得最可能的应该是4分*6铢=1两。
 
有心了,从各个角度考证这种“两分铢”的进制关系,我觉得最可能的应该是4分*6铢=1两。

  我也觉得是这样。
  从传统文化、中医经典、数学规律三个角度可以佐证为何要四分而不是六分:
  
  一、传统文化中对时间进行分割最主要采取四分法: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一日分四时(子午晨昏),一时分八刻(四的倍数)
  二、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四的篇名就叫〈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度量时间惯用四分法,对空间进行划分也常用四分法,如成语:四面八方、四通八达、四至八道、四平八稳,那么重量的进位也应该一以贯之。

  三、从数学上看,4是最小的“非素数”,
  所谓“素数”就是:除了1和它自己,不能再被其它数整除的数,比如:2、3、5、7……均为素数。
  如果用素数来做分母,就会出现除不尽、分不均匀的问题(2除外),要达到平均、平衡,必须要除得尽。
  6=2X3,包含一个素数3,6作分母很多时候除不尽。
  
 
最后编辑:
我看的版本,和大佬看的有点差异。。 :014:
伤寒论译释,
金匮要略译释
伤寒论讲义
金匮要略讲义

1)五苓散方
五.png

2)防己黄芪汤方
防-.png


3)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png


4)其实目前来说,我认为不必深入追究这个问题,“分”不管作为比例(临证按照病情参考药物的用量和比例),还是作为1分=3.65克,
总体都不影响使用(如果辨证正确,对药物和药性熟悉)。
:022:
 
最后编辑:
原来这么复杂。还是懵逼中。
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张仲景,开药方时想什么,汉代药铺掌柜怎么根据药方抓药。
抓药抓药,是不是手抓一次就算一分(按份理解),这是我的一种猜想。

附计重单位对比,以汉代一斤250克为基准:
大陆:250克=0·5斤=5两=50钱=500分;1分=0·5克
台湾:250克=0·417斤=6·67两=66·7钱=667分;1分=0·375克
汉代:250克=1斤=16两=384铢=64分。1分=3·91克(四分)
 
最后编辑:
最后结论:1分=3·91克。 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解惑。

之所以倾向于四分法,正如二戒老师所说,古人很喜欢用半,四,八,十二,二十四这些数字。例如半斤,四季,八卦,十二时辰,二十四节气等等。
 
最后编辑:
原来这么复杂。还是懵逼中。
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张仲景,开药方时想什么,汉代药铺掌柜怎么根据药方抓药。
抓药抓药,是不是手抓一次就算一分(按份理解),这是我的一种猜想。

附计重单位对比,以汉代一斤250克为基准:
大陆:250克=0·5斤=5两=50钱=500分;1分=0·5克
台湾:250克=0·417斤=6·67两=66·7钱=667分;1分=0·375克
汉代:250克=1斤=16两=384铢=64分。1分=3·91克(四分)

最后结论:1分=3·91克。 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解惑。

之所以倾向于四分法,正如二戒老师所说,古人很喜欢用半,四,八,十二,二十四这些数字。例如半斤,四季,八卦,十二时辰,二十四节气等等。
  
  根据出土的真品五铢钱推算汉代一斤是250克,一两为15.6克。
  但有新(2006)论文认为汉代一两为13.8克,一斤220克:
  北京中医药大学 程先宽 《伤寒杂病论》剂量折算研究思路探讨。
  
 
  
  根据出土的真品五铢钱推算汉代一斤是250克,一两为15.6克。
  但有新(2006)论文认为汉代一两为13.8克,一斤220克:
  北京中医药大学 程先宽 《伤寒杂病论》剂量折算研究思路探讨。
  
在论文和出土文物之间,我肯定选择后者。
 
在论文和出土文物之间,我肯定选择后者。

这个论文有点特别,增加了我的信任权重:
仝小林教授是国家药典委员会的成员,他在李赛美办的经方研修班上讲《关于经方应用中的几个关键问题》(2010年)时引述了这篇论文中13.8克的结论。


而我又猜想:出土的五铢钱是用铜铸造的,铜易氧化,埋藏了两千多年,
不知道会不会因为一些氧化附着物不敢清理得太干净而增加了其重量呢,
这方面不太懂,仅仅是猜测。

从当今的临床案例观察,
以及一些以个数论(如枳实)的经方用药上估算,
我更倾向于相信经方一两在10-12克左右。
  
 
这个论文有点特别,增加了我的信任权重:
仝小林教授是国家药典委员会的成员,他在李赛美办的经方研修班上讲《关于经方应用中的几个关键问题》(2010年)时引述了这篇论文中13.8克的结论。


而我又猜想:出土的五铢钱是用铜铸造的,铜易氧化,埋藏了两千多年,
不知道会不会因为一些氧化附着物不敢清理得太干净而增加了其重量呢,
这方面不太懂,仅仅是猜测。

从当今的临床案例观察,
以及一些以个数论(如枳实)的经方用药上估算,
我更倾向于相信经方一两在10-12克左右。
  
更重要的还有东汉的铜权,这是柯雪帆定量分析的基础证据,有铜权,有五铢钱,这已经是共同证据了。估计还有其他度量衡证据,我平时关注得比较少了。
 
给你!

这个论文有点特别,增加了我的信任权重:
仝小林教授是国家药典委员会的成员,他在李赛美办的经方研修班上讲《关于经方应用中的几个关键问题》(2010年)时引述了这篇论文中13.8克的结论。


而我又猜想:出土的五铢钱是用铜铸造的,铜易氧化,埋藏了两千多年,
不知道会不会因为一些氧化附着物不敢清理得太干净而增加了其重量呢,
这方面不太懂,仅仅是猜测。

从当今的临床案例观察,
以及一些以个数论(如枳实)的经方用药上估算,
我更倾向于相信经方一两在10-12克左右。
确实,对于文献学,特别古代的医学的考证,一般都是以多个古籍记载和出土文物作为考证依据的。。

如果同时代的古籍和文物没有提到,不会下结论事物存在与否。。
(当然可以根据现有的文物和古籍,进行合理的推断)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