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疑问求解 伤寒论中的一分等于多少克?

用度指时间,与最早的计时工具日晷上的刻度有关。

因为时间的流逝是抽象的,所以古人把它具象化为长度来表示: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或者把时间具象化为体积:
李煜乌夜啼:烛残滴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snap00079.jpg
 
最后编辑:
1分等于1克,虽然是你随口一说,但基本上差不多。
但我还是觉得要先搞清准确的换算方法,才能更完美的还原古方。因为我的初衷是要求按古方定制。
如果换算错误,假如方子中出现两种计量单位,例如大枣是按枚计数的。按重量计的几味药按比例缩减了,可是大枣没变,制成的药大枣就喧宾夺主了,和单吃大枣没多大区别。我定制的薯蓣丸就出现这种问题。
 

附件

  • IMG_6991.png
    IMG_6991.png
    354.3 KB · 查看: 33
但我还是觉得要先搞清准确的换算方法,才能更完美的还原古方。因为我的初衷是要求按古方定制。
如果换算错误,假如方子中出现两种计量单位,例如大枣是按枚计数的。按重量计的几味药按比例缩减了,可是大枣没变,制成的药大枣就喧宾夺主了,和单吃大枣没多大区别。我定制的薯蓣丸就出现这种问题。
  
  这是某个资料上的剂量,它是按照一分等于0.3克计算的,
  我认为小了10倍,应把大枣用量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方名】薯蓣丸
  【组成】薯蓣(山药)9克,当归3克,桂枝3克,曲3克,干地黄3克,大豆黄卷3克,甘草6克,人参2.1克,川芎1.8克,芍药1.8克,白朮1.8克,麦冬1.8克,杏仁1.8克,柴胡1.5克,桔梗1.5克,茯苓1.5克, 阿胶2.1克,干姜0.9克,白蔹0.6克, 防风1.8克,大枣100枚 (为膏),蜜丸(大枣当为10枚)


  薯蓣丸这个方很能体现经方的一分究竟是多重。
  
 
但我还是觉得要先搞清准确的换算方法,才能更完美的还原古方。因为我的初衷是要求按古方定制。
如果换算错误,假如方子中出现两种计量单位,例如大枣是按枚计数的。按重量计的几味药按比例缩减了,可是大枣没变,制成的药大枣就喧宾夺主了,和单吃大枣没多大区别。我定制的薯蓣丸就出现这种问题。
做丸子,完全可以按伤寒论当时的实际用量(*一两在13.8克至15.6克之间)来做,因为大枣在其中的比例是没有变的。
做出来的药丸子,关键是如何服用的问题。服用的话,药物有一个服用起始量和最佳量。如何把握好这个量才是重点。
 
做丸子,完全可以按伤寒论当时的实际用量(*一两在13.8克至15.6克之间)来做,因为大枣在其中的比例是没有变的。
做出来的药丸子,关键是如何服用的问题。服用的话,药物有一个服用起始量和最佳量。如何把握好这个量才是重点。
我是这么考虑的,既然药已制成,那也不能浪费。先按一天一枚吃,过两天,反应不大再按2枚一天,合适吃两天就3枚一天。只是这样其他药量上来了,可是大枣就多吃了。问题不大吧?
 
我是这么考虑的,既然药已制成,那也不能浪费。先按一天一枚吃,过两天,反应不大再按2枚一天,合适吃两天就3枚一天。只是这样其他药量上来了,可是大枣就多吃了。问题不大吧?
问题不大,大枣是可以当食品的。当然脾胃功能不太好的人,大枣吃多了,可能有点胀肚。
 
医者用伤寒论的方子要把握三个量:
一是伤寒论的实际用量换算成现在的量是多少?一两在13.8克至15.6克之间。
二是伤寒论中的用量折算成现在的临床用量是多少? 一两等于3克,一分等于0.8克。
三是伤寒论的方子用于具体的个体患者时如何用量?这个就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可一概而论,以上算法都只是参考。比如,麻黄用量,对于黑龙江的成人来说就完全可以按伤寒论的实际用量开方,但对于南方人患者就不能这样做。
 
  
  除了度量衡之外,还有三个对经方剂量折算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往往被忽视:

  一、古今药材的含水量差异
      古代药材干品的含水量略大于今天的烘干品但差别不显著
      但经方用药中常取生品或者半干品,比如:
        灸甘草汤中的生地黄一斤是指220克鲜品,并非今天药铺里面晒干的生地。
      经方中所有用升来计量的药材,均为半干品,比如:
        酸枣仁汤中的酸枣仁二升、麦门冬汤中的麦冬七升、四逆散加味方中的薤白三升、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中的吴茱萸二升

  二、古今药材的品质差异
      古代药材质量比如今高
  
  三、古今使用经方汤剂在煎服方法上的不同
      仲景用药从来不煎第二遍(有效成分溶出率50%)
      今天用药通常要煎两遍(有效成分溶出率达70%)或三遍(有效成分溶出率达80%)
  
 
唐代以前的丸剂和散剂,
其剂量与如今的中成药是相当的。

大汤剂,小丸散,是唐代以前中医用药的特点。
可谓大开大合:急病用猛药,慢病用缓药。
 
讨论延伸到度量衡,那我再提一问:三国演义中描述“关羽身长9尺,手中提着一把88斤重的青龙偃月刀”,那关羽的身高和刀的重量各为几何?
根据我的理解:
身长九尺,合现今2.25m。
昂藏七尺,合现今1.75m。
而周髀长八尺,合现今2m。

此乃根据 1陶寺尺=1肘尺=0.25m 而来。
 
最后编辑:
衡则是“平衡”的状态,表示用称进行“称量”的意思。
谢谢回覆!
先生将[名词]扭曲为[动词],那么可以
丈量[长短]、称量[轻重],但要如何去测量体积的[多少]呢?不会单单靠眼睛吧?
东西方对事物的哪个方面更关注有一定区别:西方更看到事物的客观构成,而东方更看到事物的功能表现
比如:英文bedroom直译过来就是“有床的房间”,而中文称这种摆放了床铺的房间为“卧室”,卧是动作、用途。
除了东方西方,还有北方与南方,南方会译为[睡房],而卧只是动作,睡才是功用。

而量度(音踱)与长度或角度(音渡)在粤语,此两字並非同音字。
如[量度长度],不知在普通话,两个[度]字是否为同音字?
我觉得度是描述时间的单位,比如:
成语:年华虚度(度过)
王勃腾王阁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度过一年)秋。
冯延巳鹊踏枝:几度(次)凤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
这的确是在说时间。
而量也不是名词“容量”,而是动词“量、丈量”之义。
量者度(音踱,动词)也,度(音踱,动词)者亦量也。
如此一来,先生将[度量衡]割裂开来了。

《尚书•尧典》之原文是[同律度量衡]。
此言[度量衡],乃出於[天之律]也。

据宋代蔡沈《律吕新书》说:
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十,其一、三、五、七、九为阳,九者阳之成也。……黄钟者阳声之始,阳气之动也,故数为九。

以黄钟的音[],来定[度量衡]之法为:
:黄钟之管长九寸,分作九十段,每段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黄钟之管长九寸,径三分,内空可容黍一千二百粒,名曰一龠,十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一黄钟管所容黍(一千二百粒)之重为十二铢(即一百粒黍之重为一铢),二黄钟管所容黍之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
所以,[律度量衡]皆应先当作[名词]为是。
律=Equal Temperament
度=Length
量=Capacity
衡=Weight
 
最后编辑:
谢谢回覆!
先生将[名词]扭曲为[动词],那么可以
丈量[长短]、称量[轻重],但要如何去测量体积的[多少]呢?不会单单靠眼睛吧?

除了东方西方,还有北方与南方,南方会译为[睡房],而卧只是动作,睡才是功用。

而量度(音踱)与长度或角度(音渡)在粤语,此两字並非同音字。
如[量度长度],不知在普通话,两个[度]字是否为同音字?

这的确是在说时间。

量者度(音踱,动词)也,度(音踱,动词)者亦量也。
如此一来,先生将[度量衡]割裂开来了。

《尚书•尧典》之原文是[同律度量衡]。
此言[度量衡],乃出於[天之律]也。

据宋代蔡沈《律吕新书》说:
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十,其一、三、五、七、九为阳,九者阳之成也。……黄钟者阳声之始,阳气之动也,故数为九。

以黄钟的音[],来定[度量衡]之法为:
:黄钟之管长九寸,分作九十段,每段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黄钟之管长九寸,径三分,内空可容黍一千二百粒,名曰一龠,十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一黄钟管所容黍(一千二百粒)之重为十二铢(即一百粒黍之重为一铢),二黄钟管所容黍之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
所以,[律度量衡]皆应先当作[名词]为是。
律=Equal Temperament
度=Length
量=Capacity
衡=Weight
老师博学广识,研究深入,学习了。
 
根据我的理解:
身长九尺,合现今2.25m。
昂藏七尺,合现今1.75m。
而周髀长八尺,合现今2m。

此乃根据 1陶寺尺=1肘尺=0.25m 而来。
根据汉带出土两把尺子,一把23·7cm,一把23·3cm,按最高值23·7cm算,关羽身高213·3cm,曹操7尺165·9cm,吕布一丈2·37米,吕布比姚明还高。
 
根据汉带出土两把尺子,一把23·7cm,一把23·3cm,按最高值23·7cm算,关羽身高213·3cm,曹操7尺165·9cm,吕布一丈2·37米,吕布比姚明还高。
昂藏七尺的曹操,在现今部份北方妹子来看,会是不合格的择偶对象吧(她们说的是从 175起跳的)!

秦汉时之尺长,约合今23厘米。
南朝太史令钱乐之依照当朝尺长(合今24.5厘米)重铸张衡浑天仪。
1975年,天文史学家们,从[明代]制造的铜圭残件上发现当时[量天尺]的刻度,考定为 24.525厘米, 与钱乐之浑天仪尺度相符。
在 1300多年间,[量天尺]之尺值恒定不变,保证了天文测量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唯此尺值未必从[音律]而来。
~~~~~
《周官》曰:凡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为马。

而吕布的超强战力,高八尺的赤兔,当佔一大半吧?

丈八蛇矛,怎么计也会超过 4m,马上战还可,但还能步战吗?
 
其实没必要,因为经方的克数是按河图洛书的生成之术来的,也就是比例是关键。只要比例正确就行。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