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伤寒金匮 伤寒论本旨新解(原创)生理篇1

老师好:您说筋的伸张属于卫气的作用,那脚挛急了,直接开宣卫气不行吗?为什么还用的是芍药甘草汤?
 
老师好:您说筋的伸张属于卫气的作用,那脚挛急了,直接开宣卫气不行吗?为什么还用的是芍药甘草汤?
筋的伸张是卫气运行的作用,收缩是肝气的升发作用。脚挛急就是脚伸直不能收缩。
 
嗯嗯,谢谢老师答疑解惑!正在拜读新旨,令人感觉耳目一新,但有很多地方还是不能理解,以后还得麻烦老师,先行谢过了???
 
请教楼主:那外邪逆行上达的通道是原路返回吗?
 
请教楼主:那外邪逆行上达的通道是原路返回吗?
逆行就是从原路返回,内经书中提到了顺逆之行,阳明病气分实热证出现的发热汗出,就是逆行引起的,本来是从胃肠道中的经脉内往外透散外出的的胃液就是顺行,不能透散外出,通过胃肠道内的经脉逆行到肌表的经脉,过多的从经脉肌表外行支透散外出,出现了逆行传经的病机。
 
最后编辑:
很佩服老师在伤寒论上的造诣,能这么平白而又精细的解说伤寒论。
不过伤寒论也是古代医家之言,尽管是最接近正确的,但还是有一些问题。
比如有些方剂冗余,有些药剂可能需要重新理解。
结合历代医家与现代科学的研究,西医理论与实践。传统中医能获得更好疗效,更好的发展。
从传统与现代互相解释和印证角度来说,伤寒论的理论框架仍然是有效的。只是具体表述有些让人费解。
不过我感觉您的解释接近了我们现代很多。
 
很佩服老师在伤寒论上的造诣,能这么平白而又精细的解说伤寒论。
不过伤寒论也是古代医家之言,尽管是最接近正确的,但还是有一些问题。
比如有些方剂冗余,有些药剂可能需要重新理解。
结合历代医家与现代科学的研究,西医理论与实践。传统中医能获得更好疗效,更好的发展。
从传统与现代互相解释和印证角度来说,伤寒论的理论框架仍然是有效的。只是具体表述有些让人费解。
不过我感觉您的解释接近了我们现代很多。
谢谢你的评,伤寒论内含的是人体的一套以中药为主的辨证治疗体系,生理功能自古以来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只是对人体的认知情况。我理解的张仲景编写伤寒论的内在构架,也就是对人体生理功能的框架,古代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只不过我们都被内经书中的,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混淆了,导致了伤寒论的理解也出现了不同的认识。所以,只能是穷尽思想,把内经书中的关于人体的生理功能单独的提取出来,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最近在根据这些基本生理功能框架,打算继续写出单独的伤寒五脏论,让医家重新认识中医五脏生理功能。
 
看到有的学者对于伤寒条文中的呕逆还不明白,今大致说说。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这个呕逆,如果不明白经脉的运行,是无法明白伤寒是如何引起呕逆的。不仅是刘渡舟老师没有说明白,历代医家都没有。当经脉外行支,也就是肌表感受寒邪以后,经脉腠理闭塞,经脉内的津液不能正常的透散外出,就会循经脉逆传进入到阳明胃肠道内的经脉内,胃肠道内的经脉扩张,导致胃肠道空腔变小,出现了呕逆,严重的出现小青龙汤的心下有水气。这是伤寒引起的经脉内的津液发生异常的循行引起的,如果是经脉内的阳气偏盛,就会引起阳明气分实热证。这就是伤寒引起的传经。

为什么张仲景提到了或已发热,或未发热?这就是伤寒闭塞经脉腠理,引起经脉内的津液与阳气的不同表现,也就是说如果经脉内的津液偏盛,就能制约阳气出现了未发热,如果经脉内的阳热之气偏盛,制约了津液的阴寒,就出现了发热,这就是张仲景告诫我们如何明白经脉内的阴阳气的不同变化,产生的不同的病机,不同的表现。
由于太阳病的病位是从心包开始,遍及全身的分肉,骨节,肌表三个部位,所以,在太阳病的定位上主要是决定于这三个方面,本条文提出的必恶寒,就是肌表,体痛是指骨节。

最后,说说脉阴阳,脉阴阳是指左右手的脉象,左手为阴,右手为阳,左手脉为阴升之道,右手脉是阳降之道,合乎自然规律,结合经脉与络脉的理解,左手为络脉的运行,右手为经脉的运行。伤寒引起的脉阴阳俱紧,就是指左右手的脉象都出现了脉紧或者脉浮紧。
 
嗯嗯,谢谢老师答疑解惑!正在拜读新旨,令人感觉耳目一新,但有很多地方还是不能理解,以后还得麻烦老师,先行谢过了???
谢谢,多多指教。
 
老师,能解释下 营、 卫、 营气、 卫气的区别吗?阴阳属性?
 
老师,能解释下 营、 卫、 营气、 卫气的区别吗?阴阳属性?
营,说文解字中指出两个,分别是:市居也,从宫。

什么意思?营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名词,就是居住地,安营扎寨。市居是指人民居住的地方。一是动词,在某一个地方工作。从宫者,从者随从,跟随,宫者,宫殿,在这里是指在宫殿内工作。



营在中医学中是指运行于脉内的物质,是看得见的物质,性质上属于阴,但是功能上具有阴阳两个作用。分类上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营气,营阴,营血。

营在脉内,这个脉内就是如同居住地,脉是房屋。

营行脉内,这个是指在脉内运行的物质,也就是从宫之意。



卫者,说文解字是指宿卫,也就是领导睡觉以后门口的守卫。在中医学中是指运行于脉外的卫士,这是在外是其一,其次,说文解字还指出了卫的另外一个意思,就是“从行。行,列衞也”什么意思,就是指跟着别人一起运行,如同排列的卫士。

卫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定位是在宿外,中医学中是指卫居脉外。一是指功能如同卫士一样运行。中医学中是指卫能够运行于脉外。



以上是营与卫在人体中的定位与作用。



那么,什么是营气,什么是卫气?气是一种无形的看不见的功能,不是物质,物质是看得见的。但是,气结合了某些物质,便产生了不一样的作用。结合,也可以是吸附,如同磁石一样的。

气有两种,一种是运动之气,一种是静止之气。气的这两种运动形式,取决于气与物质的结合。与营结合就是营气,与卫结合,就是卫气,营气在脉内具有了静止,封藏,濡养的气。卫气在脉外具有了运行,开阖,抵御的气。两种气相反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经脉内外的平衡,也就是营卫和合。

另外的资料可以参考营卫学说专篇
 
医宗金鉴伤寒论太阳篇条文太阳之为病注: (按)荣卫二者皆后天之谷气所生。其气之清者为荣,浊者为卫。卫者即气中之慓悍者也,营即气中之精粹者也。以其定位之体而言则曰气血,以春流行之用而言则曰营卫。营行脉中故属于阴也;卫行脉外故属于阳也。然营卫之所以流行者,皆本乎肾中先天之一气,故又皆以气言,曰营气卫气也。
 
10·经脉与络脉的疾病分析

为了帮助明白经脉与络脉的临床应用,加深理解经脉与络脉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借用中风病来做一分析,以便更加深入的理解张仲景分析中风病与古今录验续命汤的组合机理。

组成是:麻黄3桂枝3杏仁40,人参3甘草3,当归3川芎1.5,石膏3干姜3

原文主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受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在金匮要略书中,对于中风病的病机分析,张仲景做了分析说明。我们先分析张仲景的理解,再结合续命汤。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对于中风病的认识,结合了经脉与络脉以及脏腑来认识,但是,对于形成的原因,也是根据经脉与络脉来推理的。脉浮而紧,一看是伤寒的脉象,但是在这里却不是。脉紧是为寒邪郁束经脉,说明了经脉不能正常的运行透散,经脉腠理处于闭塞状态,一是说明了经脉运行不好,和伤寒一个道理;一是说明了经脉内的津液透散不好,一行一散说明了脉紧的发病机理。这是针对脉紧而言,但是这里张仲景却说脉浮为虚,不是指卫气表浮,而是血虚,先不要说血虚,既然是虚浮,与不能正常的外行的经脉相搏结,说明了“邪在皮肤”,这里的意思有两个,一是肌表皮肤的寒邪郁束腠理,肌表不能正常的透散津液。一是络脉升发输运的津液不能正常的从肌表透散,致使经脉内的津液营血从其他地方透散。这就是邪在皮肤的含义。

那么,这里的血虚是什么含义,接着张仲景分析了脉浮的含义。脉浮者血虚,是指肝血不足,肝血位于哪里?肝血运行于络脉内,这里的血虚,是指络脉内的血行减少,络脉内运行的空虚,也就是说络脉内的阴液肝血虚少了,络脉内不能正常的充盈。络脉内的营气不能正常的制约脉外的肝气,使得肝气作为了贼邪,升发太过,这就是张仲景说的“贼邪不泻”的意思,肝气升发太过,上冲于心包,心包搏转加速,这时候经脉内的气血津液就要急速的往外运行,就要结合经脉的分支了。由于脉浮紧的缘故,肌表外行支的经脉不能正常的透散,这一支除外,如果外行支能够正常的透散,能够汗出,则不会大量的气血津液上冲于头。如果肌表不能正常的透散,就会寻找其他的地方透散,肝气升发输运的大量的气血津液就会从另外三个地方透散,从内行支的胃肠道则引起呕吐,腹泻,充斥于肺内则胸闷咳嗽,吐痰多,甚则吐血。上冲于头部则扰及神明,神明不能正常的支配肌体,出现了肢体偏废。如果气血津液从头脑透散出血,冲于左边则左边瘫痪,冲于右边则右边瘫痪,那为什么肢体正好相反?张仲景给我们说明了,就是“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是指气血津液从一侧透散以后,则脉内的过多的气血津液得以透散而减缓,相反的没有透散的地方,正气反而出现了急迫状态,急则收引,随即出现了正常一侧的偏废,出现了健康一侧的半身不遂。这是中风病的发病机理。

紧接着,张仲景指出了中风的不同表现,中风有急有缓,张仲景在深入结合经脉与络脉以及脏腑理论的同时,分别定为四种。我们知道,肝的疏泄分为两种,一种是太过,一种是不及,太过与不及均能引起中风病,太过就是前面的分析,不及就是少阳病的发病机理,和少阳有关,就是情志不遂引起的,情志爆发时,肝疏泄太过,引起中风,这样的急迫。有的是情志爆发时没有发病,爆发完以后,肝气不能正常的升发输运了,导致出现了络脉不升,经脉不行的病机。也就是肝气升发太过以后,肝原之气出现了升发无力,引起宗气搏转无力,卫气运行无力,血行不畅,壅堵于脑,引起中风病,这样的中风病和急性爆发时的发病机理不一样。所以也就出现了张仲景指出的不同的定位表现。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

如果血行不畅,壅堵于络脉内,使得络脉不能正常的升发输运,经脉运行不畅,肌体失养,出现了肌肤的麻木不仁。

邪在于经,即重不胜;

如果血行不畅,壅堵于经脉内,导致络脉不能正常的升发,脾不运化,肌体运动无力而四肢沉重,不能正常的运动。

以上是张仲景指出的缓行的血行不畅,所以在用词上使用了“在”,而在于急性发病时,出现的半身不遂,则用“入”来说明,可见张仲景的心思缜密,用词恰当。

邪入于腑,即不识人;

如果急性爆发之时,肝气升发输运增强,大量的气血津液上行于心包内,心包搏转输运气血津液,肌表不能正常的透散,则大量的充斥于内行支,内行支不能正常的过多的透散,循经逆行上达,充斥于脑,扰及了神明则不识人,出现了神明失调的表现。为什么张仲景说是“入于腑”就是说明了逆传上达引起,与内行支的腑气不降有关。

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明白了入于腑的机理,对于入于脏就好明白了,说明了肝气上冲,大量的气血津液不能从表与里两个地方透散,就直接充斥于心主之脏,以及肺脏内。为什么说心主之脏,《灵枢·客邪》中说的“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说明了心主的脏是坚固的头部。张仲景这里指出的“入于脏”就是指头部。因此表现为舌即难言。大量的气血津液通过肺脏内透散,引起的口吐涎。看看张仲景的分析多么的精细。其中的对人体的基本框架完全符合了张仲景说的“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的脏腑经络框架。

明白了机理,我们再分析方剂。

本方是治疗中风病的一首名方,但是临床应用的却很少。本方能治疗中风的在经络入脏腑,但是这个风不是外风,而是内风,是由于肝气偏盛,气血上冲于脑引起的中风病,包括现在医学的脑出血或脑血栓之类。但是大多数的医生都认为肝风内动,治疗宜平肝潜阳熄风,他们的思维都是在考虑,既然气血上冲,当引血下行,制约肝气,潜伏肝阳,这是直观的理解思维,不能说不对,但是效果却不好。这如同喷泉上冲,你能降下来吗,只能是开源支流,把血引到别出。对于此唯独孙思邈独具慧眼,治疗中风多用续命汤,为什么呢,那是他的思维与现在的不一样,这种思维继承了张仲景的学术风格,通过张仲景的太阳病位与太阴病位的区域广大,来开源支流,引血外出,减少上冲的血液,从而来治疗中风病。

要了解开源支流,必须要明白太阳与太阴的病位关系,才能完全明白。太阳的病位在人体的肌表,所出的面积是人体最大的,在正常情况下,营卫的运行由内到外,遍及全身,温养肌表,所以人体才不会出现恶寒等症状。而相反的阳明病位则是人体的内通道胃肠道,胃肠道虽属于阳明病的范围,但是在吸收与运化上与太阴作用部位是相同的,只是作用不一样。太阴为人体的三阴中面积最大的(偏重于小肠部位),所以内经有“卫气昼行于阳(太阳),夜行于阴(太阴)”,就是说明两个“太”的重要性。张仲景在组成此方时所考虑的思路所在。通过发汗与温中的方法来治疗气血上冲的两大思路。

本方的作用机理有二:一是通过发汗作用,能通达气血,布散于肌表,使上冲于头面的血液向外运行,这个作用就是解表的作用机制,所以用麻黄汤以引血外行,因此方后注中汗出愈。并且麻黄还有宣肺利小便的作用,能增加利尿,减少脑部水肿。二使是用温中的干姜,能使血液下行于胃肠道,从而达到温中的作用机理,使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加速,也有利于减少脑部的充血。这两个方法统称为“开源支流”

以上是治疗中风的两大法门,但是只用这些也不行,要有兼顾。为了防止宣散过度,所以加人参以顾护正气,防止伤及气阴。气血下行于胃肠道,为了防止引起胃热,所以加用石膏来清胃肠道内干姜所温散的阳热之气。另外为了血脉的通畅,加用当归与川芎来活血通络,不仅有利于血脉的通畅,还能瘀血的消散与吸收(离经之血便为瘀血)。全方合用,既能引血外达,又能促进瘀血的消散。其方剂的配伍与组方机理,可谓是绝妙。
治病必求于本,中医没落的一个根本因素是标本不清。标本混淆、本末倒置是中西医乃至人生社会广泛存在有很难解决的痼疾。
 
医宗金鉴伤寒论太阳篇条文太阳之为病注: (按)荣卫二者皆后天之谷气所生。其气之清者为荣,浊者为卫。卫者即气中之慓悍者也,营即气中之精粹者也。以其定位之体而言则曰气血,以春流行之用而言则曰营卫。营行脉中故属于阴也;卫行脉外故属于阳也。然营卫之所以流行者,皆本乎肾中先天之一气,故又皆以气言,曰营气卫气也。
说的有道理,谢谢。
 
治病必求于本,中医没落的一个根本因素是标本不清。标本混淆、本末倒置是中西医乃至人生社会广泛存在有很难解决的痼疾。
多谢指点,个人心得,不一定对,同读一本书,各得其中趣,可以互相交流,指出不足之处。
 
六经大意、六经整体观念、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之机、传经、阴阳虚实标本等是正确解读《伤寒论》的前提和基础,不能用脏腑辨证、营卫辩证、三焦辨证、五行生克、经络辨证等来解读六经辩证。歧路亡羊。
 
非常感谢老师的解读。
还有一个问题,想请老师解惑。
中医有句话: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脾胃运化出精微物质,向上输送给肺脏,然后实现肺朝百脉,津液输布到各脏腑,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
我的问题是人体产生大量白痰的原因是(尤其是早晨起床后):
第一种情况是由于饮食寒凉导致脾胃阳虚,运化谷物的能力降低,痰在脾胃运化阶段就已经形成了,然后输送到了肺脏;
第二种是脾把精微物质输送给肺脏后,由于肺脏受寒邪侵入导致了肺气不足,输布津液的能力下降了,所以不能输布100%的精微物质,只能输布70%给各个脏腑,剩下的30%精微物质长时间滞留后变成了痰饮?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越健脾运送给肺脏的精微物质越多,肺脏的负担是不是就越重?痰就会越多呢?调理方法是温肺驱寒还是敛脾气补肺气呢?
 
非常感谢老师的解读。
还有一个问题,想请老师解惑。
中医有句话: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脾胃运化出精微物质,向上输送给肺脏,然后实现肺朝百脉,津液输布到各脏腑,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
我的问题是人体产生大量白痰的原因是(尤其是早晨起床后):
第一种情况是由于饮食寒凉导致脾胃阳虚,运化谷物的能力降低,痰在脾胃运化阶段就已经形成了,然后输送到了肺脏;
第二种是脾把精微物质输送给肺脏后,由于肺脏受寒邪侵入导致了肺气不足,输布津液的能力下降了,所以不能输布100%的精微物质,只能输布70%给各个脏腑,剩下的30%精微物质长时间滞留后变成了痰饮?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越健脾运送给肺脏的精微物质越多,肺脏的负担是不是就越重?痰就会越多呢?调理方法是温肺驱寒还是敛脾气补肺气呢?
机体有自我调控功能,咳嗽、咳痰属标证,其落点在肺,其本五脏六腑皆可有之。治病必求于本,标好比影子表露在外,本深处难觅。
尽信书不如无书,“肺为储痰之器”这句是对的。“脾为生痰之源”这句不对,五脏六腑皆可致咳。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