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科病咨询 母亲忽冷忽热、自汗、浑身酸痛、胃寒等百症缠身,心痛至极,求助老师指点迷津

以上请看:

《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


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以证而言,则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多言者为阳,无声者为阴;喜明者为阳,欲暗者为阴。阳微者不能呼,阴微者不能吸;阳病者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

以脉而言,则浮大滑数之类,皆阳也;沉微细涩之类,皆阴也。以药而言,则升散者为阳,敛降者为阴;辛热者为阳,苦寒者为阴;行气分者为阳,行血分者为阴;性动而走者为阳,性静而守者为阴。此皆医中之大法。

至于阴中复有阳,阳中复有静,疑似之间,辨须的确。此而不识,极易差讹,是又最为紧要,然总不离于前之数者。但两气相兼,则此少彼多,其中便有变化,一皆以理测之,自有显然可见者。

若阳有余而更施阳治,则阳愈炽而阴愈消;阳不足而更用阴方,则阴愈盛而阳斯灭矣。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道产阴阳,原同一气。火为水之主,水即火之源,水火原不相离也。何以见之?如水为阴,火为阳,象分冰炭。何谓同源?盖火性本热,使火中无水,其热必极,热极则亡阴,而万物焦枯矣。水性本寒,使水中无火,其寒必极,寒极则亡阳,而万物寂灭矣。此水火之气,果可呼吸相离乎?

其在人身,是即元阴元阳,所谓先天之元气也。欲得先天,当思根柢。命门为受生之窍,为水火之家,此即先天之北阙也。舍此他求,如涉海问津矣。学人宜识之。

凡人之阴阳,但知以气血、脏腑、寒热为言,此特后天有形之阴阳耳。至若先天无形之阴阳,则阳曰元阳,阴曰元阴。

元阳者,即无形之火,以生以化,神机是也。性命系之,故亦曰元气。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故亦曰元精。

元精元气者,即化生精气之元神也。生气通天,惟赖乎此。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即为之谓。今之人,多以后天劳欲戕及先天,今之医,只知有形邪气,不知无形元气。

夫有形者,迹也,盛衰昭着,体认无难;无形者,神也,变幻倏忽,挽回非易。故经曰∶粗守形,上守神。嗟呼!又安得有通神明而见无形者,与之共谈斯道哉。

天地阴阳之道,本贵和平,则气令调而万物生,此造化生成之理也。然阳为生之本,阴实死之基。故道家曰∶分阴未尽则不仙,分阳未尽则不死。华元化曰∶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故凡欲保生重命者,尤当爱惜阳气,此即以生以化之元神,不可忽也。曩自刘河间出,以暑火立论,专用寒凉,伐此阳气,其害已甚。赖东垣先生论脾胃之火必须温养,然尚未能尽斥一偏之谬,而丹溪复出,又立阴虚火动之论,制补阴、大补等丸,俱以黄柏、知母为君,寒凉之弊又复盛行。夫先受其害者,既去而不返。后习而用者,犹迷而不悟。嗟乎!法高一尺,魔高一丈,若二子者,谓非轩歧之魔乎?余深悼之,故直削于此,实冀夫尽洗积陋,以苏生命之厄,诚不得不然也。观者其谅之、察之,勿以诽谤先辈为责也。幸甚!

阴阳虚实。经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经曰∶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此言表邪之实也。又曰∶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此言阳气之虚也。仲景曰∶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又曰∶极寒反汗出,身必冷如冰。此与经旨义相上下。

经曰∶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胜则热,阴盛则寒。

阴根于阳,阳根于阴。凡病有不可正治者,当从阳以引阴,从阴以引阳,各求其属而衰之。如求汗于血,生气于精,从阳引阴也。又如引火归源,纳气归肾,从阴引阳也。此即水中取火,火中取水之义。

阴之病也,来亦缓而去亦缓;阳之病也,来亦速而去亦速。阳生于热,热则舒缓;阴生于寒,寒则拳急。寒邪中于下,热邪中于上,饮食之邪中于中。

考之《中藏经》曰∶阳病则旦静,阴病则夜宁;阳虚则暮乱,阴虚则朝争。盖阳虚喜阳助,所以朝轻而暮重;阴虚喜阴助,所以朝重而暮轻。此言阴阳之虚也。若实邪之候,则与此相反。凡阳邪盛者,必朝重暮轻;阴邪盛者,必朝轻暮重。此阳逢阳王,阴得阴强也。其有或昼或夜,时作时止,不时而动者,以正气不能主持,则阴阳盛负,交相错乱,当以培养正气为主,则阴阳将自和矣。但或水或火,宜因虚实以求之。

什么叫本末倒置,什么叫阴阳为八纲之总纲,
这样的基础理论不明,反而曲解,断章取义,是哪个院校毕业的,要打他老师的屁股!
实际中,虚实才是第一位的,就像我说的,碰到不少,阳药吃不了,阴药也吃不了的,去判断阴阳根本无从下手。
 
实际中,虚实才是第一位的,就像我说的,碰到不少,阳药吃不了,阴药也吃不了的,去判断阴阳根本无从下手。
还有表里虚实呢,再不行可以验血及大小便,再不行就红外扫描。
 
阴虚与内热这俩大都臭味相投。
  
  阴是怎么虚的,天生就开始虚了?
  从不虚到虚,湿热内煎是始作俑者

  现在很多年纪轻轻的患者,自然衰老又还没到年龄,
  何为因,何为果,一目了然。


  中医理论讲的{小儿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可不是指从小就阴虚,有本质的区别:
  小儿正在生长发育阶段,肌肉筋骨都未丰满壮实,阴形自然不足了,还没长足嘛。



  糖尿病不是气阴两虚,阴尤其虚吗?
  消渴证是怎么来的,看看孙思邈的观点: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 消渴淋闭方
  消渴第一

  论曰∶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然则大寒凝海而酒不冻,明其酒性酷热物无以加,脯炙盐咸,酒客耽嗜,不离其口,三 之后。制不由己,饮啖无度,咀嚼 酱不择酸咸,积年长夜,酣兴不解,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木石犹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治之愈否,属在病者。若能如方节慎,旬月可瘳。不自爱惜,死不旋踵。方书医药实多有效,其如不慎者何?其所慎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
  
 
中医证候、证素与肾功能相关关系分析(勾注).jpg
 
  
  不审病因,以虚立论,见虚就补,是治不好病的!!!
  
 
山河:傅青主男科有伤风第一方,可以参考。如遇此症,一剂即已。
非伤寒既温病也不一定的,如伤风,临床多见,伤寒出世有当时的运气,现在真伤寒很少了。方宗金匮,但当时的药太少了。守正创新是中医的永远话题。现在网络世界一遍六经方声,大多是扯大旗作虎皮,藏拙之道也。
 
求助帖:
我妈妈今年55岁,百症缠身,十分虚弱,各种中药吃过无数,实在投医无门,看看有无老师指点迷津,在此拜谢!
她的身体的多数不适源于2015年有一次下午降温大风在外面挺了几个小时,后来就感觉很冷,之后出现多种症状:

目前主要症状:
1、目前春夏之交时冷时热,有时候突然就觉得很热开始出汗,只要出汗了就马上发冷、浑身乏力,出汗后极其怕风(尤其冷风),并出现上述1的症状;
2、间歇性的背部及心口牵扯、沉紧感(感觉被绳子绑着一样),经常胸闷、气不足(感觉气不够用),间歇性四肢麻木(尤其脚麻),游走性疼痛(胀痛、刺痛感均有),但腰酸冷和肩膀酸冷则比较固定不会游走;


还伴随其他症状:
1、头晕、眼睛打不开(早上起床头晕最甚);
2、胃寒,一点性寒凉和冷的东西都不能吃,很容易腹痛腹泻(本身有浅表性胃炎和轻度结肠炎);但是有个重点,稍微吃点温补的就极其容易上火,变得更加容易出汗;
3、大多时候恶心想吐;
4、喉咙很冷,感觉热水都烫不热;
5、舌尖麻(感觉有点辣),有时感觉嘴巴里好像要破皮;
6、怕冷怕热,冬天比别人多穿两个毛衣都更冷,但冬天精力稍好点;夏天极其虚弱;
7、早上起来很渴,略微口苦,喝水不解渴(甚至有时候起来感觉越喝越渴),白天不会特别想喝水;
8、焦虑、失眠,偶尔睡着也多梦。

整体而言:午后至下午5点最不舒服,晚上较轻松。
浏览附件110086
浏览附件110087

附之前吃过的两个方子:
方子1:
白术10g 陈皮10g 醋香附10g
党参10g 茯苓10g 远志(炆)6g
红芪10g 姜半夏10g 姜厚补10g
未见明显效果,但没有不舒服;

方子2:
炒白芍10g 薄荷3g 百合15g 白术10g
桔子仁10g 醋北柴胡6g 炒酸枣仁15g
川芎10g 当归10g 茯苓10g 佛手10g
甘草6g 合欢皮15g 郁金10g
只吃了一付,吃完浑身无力脸色发青,未敢再吃;
后续吃过的方子和反馈会持续更新
是否夜里3-5点感觉明显好转?
给出的症状起码说明心火旺但心经不降,肺气虚而不降,
求助帖:
我妈妈今年55岁,百症缠身,十分虚弱,各种中药吃过无数,实在投医无门,看看有无老师指点迷津,在此拜谢!
她的身体的多数不适源于2015年有一次下午降温大风在外面挺了几个小时,后来就感觉很冷,之后出现多种症状:

目前主要症状:
1、目前春夏之交时冷时热,有时候突然就觉得很热开始出汗,只要出汗了就马上发冷、浑身乏力,出汗后极其怕风(尤其冷风),并出现上述1的症状;
2、间歇性的背部及心口牵扯、沉紧感(感觉被绳子绑着一样),经常胸闷、气不足(感觉气不够用),间歇性四肢麻木(尤其脚麻),游走性疼痛(胀痛、刺痛感均有),但腰酸冷和肩膀酸冷则比较固定不会游走;


还伴随其他症状:
1、头晕、眼睛打不开(早上起床头晕最甚);
2、胃寒,一点性寒凉和冷的东西都不能吃,很容易腹痛腹泻(本身有浅表性胃炎和轻度结肠炎);但是有个重点,稍微吃点温补的就极其容易上火,变得更加容易出汗;
3、大多时候恶心想吐;
4、喉咙很冷,感觉热水都烫不热;
5、舌尖麻(感觉有点辣),有时感觉嘴巴里好像要破皮;
6、怕冷怕热,冬天比别人多穿两个毛衣都更冷,但冬天精力稍好点;夏天极其虚弱;
7、早上起来很渴,略微口苦,喝水不解渴(甚至有时候起来感觉越喝越渴),白天不会特别想喝水;
8、焦虑、失眠,偶尔睡着也多梦。

整体而言:午后至下午5点最不舒服,晚上较轻松。
浏览附件110086
浏览附件110087

附之前吃过的两个方子:
方子1:
白术10g 陈皮10g 醋香附10g
党参10g 茯苓10g 远志(炆)6g
红芪10g 姜半夏10g 姜厚补10g
未见明显效果,但没有不舒服;

方子2:
炒白芍10g 薄荷3g 百合15g 白术10g
桔子仁10g 醋北柴胡6g 炒酸枣仁15g
川芎10g 当归10g 茯苓10g 佛手10g
甘草6g 合欢皮15g 郁金10g
只吃了一付,吃完浑身无力脸色发青,未敢再吃;
后续吃过的方子和反馈会持续更新
肺气虚因而肺经不降,心火不能随之降而心火旺,心火不降,中土虚,肺气虚怕冷怕风,自汗,无力,如果凌晨3-5点有明显好转,即可定性。感觉喝点黄芪水应该会有用
 
眼下,一个题为《请全社会都来关注中医学院毕业生的命运吧!》的帖子,在网易论坛引起热议。

  发帖人自称是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在帖子中称,目前全国中医专业的学生(以下简称中医学生)陷入了“进中医院没机会,进西医院没资格”的尴尬境地。

  也许是目前正值大学毕业生求职高峰,此帖一发,引发的中医学生就业难的思考接踵而至。

中医存废争论多年,至今尚无定论,而这一争论所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却正逐步显现。

  专家建议中医学生拓宽就业面,同时国家放开中医就业藩篱、推广中医并适度控制中医招生规模,或可解此难题。

  【就业遇冷】

  同宿舍8名中医学生

  仅1人当医生

  李鑫(化名)今年26岁,为河南中医学院在读研究生。毕业在即,与宿舍3个室友一样,他的工作还没着落。

  今年1月,李鑫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条新闻:因就业压力大,山西医学类毕业生九成谋考研。

  对此,李鑫并不惊讶。年初到现在,他参加的医学专业专场招聘会不下6场,但一半以上的招聘职位都是招聘医药推销员。偶尔有单位招聘中医学生,也是县市医院。郑州本地的中医院,则一般招博士。

  3年前,李鑫本科毕业时,已意识到就业难问题。为此,同宿舍的8个同学,全都决定考研,最终4人“中榜”,另外4人仅有1人当上了医生。

  河南中医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潘建伟说,该校每年的毕业生中,仅三成能当上医生。

  中医学生就业难远不止河南省,全国都遇此情景。

  对此,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研究员贾谦说,全国范围内,中医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只有10%。

  【政策尴尬】

  学了中医只能干中医?

  1956年,中央提出了发展中西医结合的政策,紧接着,全国各省纷纷办起了中医学院。可到现在,一种意想不到的局面出现了——中医学院毕业生面对“集体失业”的危险。

  1998年,我国《执业医师法》将医师执业类别分为临床、口腔、公共卫生、中医四大类别。而中医学院毕业生只能从事中医类别工作,中医学院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只能参加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考试,不能参加临床类别的执业医师考试。

  一中医专业的学生说,现在中医院也纷纷聘用西医专业毕业生,而中医学院的毕业生一旦进不了中医院只能去西医院。可目前西医院的中医科都很薄弱,进人计划极少,不少中医专业毕业生即使到了西医院也是从事中医以外的工作,而按照《执业医师法》及执业规定,这属于跨类别行医,是违法的。

  “中医院太难进,而西医院又因为执业规定无法容纳中医学生。”该学生说,“很多中医本科生、研究生,只能做医药代表或者干脆离开医药这行,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就业形势。”

  【供求失衡】

  河南每年仅需中医学生千人

  除就业面窄外,不少中医院校目扩招,使中医学生供过于求也是造成中医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林继臻是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市场部主任。昨天,他看到单位拟定的招人计划,今年医院打算招收11名硕士,博士视情况而定,不招本科毕业生。

  因为老中医经验丰富,一些医院宁可返聘退休医生也不愿招新人。

  医院如此,学校更甚。因为需要临床经验、竞争压力大等原因,中医学院招聘的毕业生,一般需要有博士学历。

  1998年至2002年在卫生厅工作时,林继臻曾关注过中医行业的发展。

  他说,河南省县级以上的中医院约有100家,以每家每年提供10个岗位来算,每年全省约有1000个中医岗位要人。但今年,单是河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毕业生就达1270余人。

  河南中医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潘建伟说,目前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已趋于饱和。

  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与就业难相对,这两年,中医学院的招生规模却在增加。

  林继臻说,3年前,河南中医学院每年能毕业几百名中医学生,现在则达1000多人,招生规模扩大了三分之一。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调查数据也显示,民国初年,我国有中医80万人,1949年为50万人,现在只有27万人。而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开处方的据推测最多有三四万人。

  而与此相反,西医则从1949年的约8.7万人发展到今天的175万人,增长近20倍。

  “本来中医存废的争议对中医行业打击就很大,中医市场日渐萎缩,但中医学院却一如既往地扩招。”李鑫说,“如果国家决定保护、发展中医,就应该为中医学院毕业生解决现实的问题。如果中医确实不太适合社会发展,就应该果断地缩小招生规模,招生时就明确告知学生以后只能干什么,否则像我们这样的人会层出不穷。”

  【难题求解】

  中医学生应拓宽就业视野

  “中医学生应转变观念,就业可选择保健服务业。”潘建伟说。

  他说,现在,服务业的兴起速度非常快,城市生活的快节奏、高压力下,人们会选择推拿按摩来减压。并且,中医养生功能很强,这些都提供了很大的服务市场。事实上,目前就有约20%的中医学生选择了服务业就业。

  此外,贾谦认为,还要撤除持中医执业证书的人只能在中医科工作的规定。

  《执业医师法》规定,中医学院学生毕业后不能参加临床类别的执业医师考试。而持有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人员申请执业注册,必须在聘用单位的中医科从事诊疗活动,如该单位无中医科,则不能聘用。

  但现实是,西医院中医科都很薄弱,进人计划极少,中医市场本身又不断缩减。“中医的式微是造成中医学生难就业的根本原因。”贾谦说。

  他认为,现在因为执业政策的限制,中医学生没办法施展才能,他建议国家破除此规定。

  最后,中医专业招生规模也应适当控制。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教授纪德尚建议,今后中医学院在招生时要适度控制招生规模,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他说,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能不能发展好,要看政府的支持。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可进社区等宣传,增加市民对中医的认同,从而扩大市场需求,以此来扩大中医学生的就业面。

  “目前,中医的现状是: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欧美收获,中国要努力逐渐改变这种现状。”纪德尚说。

  【相关链接】

  史上4次中医存废之争

  与中医学生就业难相关联的,是中医整体上面临的发展困境。

  据了解,中国中医史上关于中医存废有4次交锋。

  第一次是民国初年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北洋时期,政府一味推行西洋医学,而无视中国传统医学的存在。1912年,北洋政府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只提倡医学专门学校(西医)而没有涉及中医,完全把中医药排斥在医学教育系统之外。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第二次是1929年的“废止中医案”。

  1929年2月,国民党中央卫生委员会在南京召开第一次会议。会上,在褚民谊的授意及主持下,通过了余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提案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不发达归咎于中医。此案一出,人们群情激愤。中医界空前大团结、大觉醒,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废止”风潮。

  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医被视为“四旧”,成了清除的对象,被称为第三次交锋。

  2006年10月,中医存废之争再起波澜,被认为是第四次交锋。

  在这次交锋中,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等人发起了一场“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签名活动。张功耀还提出修改宪法,让中医在5年内全面退出国家医疗系统。

  对此,官方的立场则比较明确。当年10月10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明确表示,“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方针之一,坚决反对取消中医的说法。
 
  
  现在中医康养服务不是朝阳产业吗?
  要关注大健康,关注治未病,不要持技而骄。

  连饮食起居都不先搞好,用药扎针有多少疗效?!
  先学会如何吃饭、睡觉、活动,再谈针药治疗的问题。

  中医的先贤们没有不重视这个问题的,医圣、药王、丹溪、东垣……

  《千金·食治》:
  仲景曰∶人体平和,唯须好将养,勿妄服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 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金匮》: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自非服药炼液、焉能不饮食乎?切见时人,不闲调摄,疾疢竞起;若不因食而生,苟全其生,须知切忌者矣。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