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健闻杂记

4. 千辛万苦乐无穷

  徐霞客一生有三十多年在登山探险中度过,说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优秀登山运动员,那是当之无愧的。我国古代从事过旅游的人并不少,但大都是前有向导引路,后有仆人护卫,或骑马,或坐轿,其目的也是为了寻幽访胜,游山玩水,并且也绝不肯涉足象徐霞客所经历的那种险境。徐霞客的旅行登山,与那些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截然不同。他登山是为了考察祖国山水的形势以及它的来龙去脉,掌握大自然的宝贵资料,因而,知难而上,虽苦犹甜。

  徐霞客在旅游中,除攀登险境外,还遇到过许多意外的困难和危险。他在五十岁那年,为了搞清楚长江和西江的源流,找了三个同伴去西南地区考察。出发不到二十天,一个同伴因受不了艰苦而离去。到湘江地区,在衡阳附近遇盗,不仅衣物被拿走,同行的静闻和尚也受了重伤。到南宁时,一个旅伴病死。那真是“西望有山生死共,东瞻无侣来去难。”但徐霞客毫不退缩,毅然带着同伴的骨灰,野居露宿,继续前进。到云南大理时,最后的一个同伴也离开了,并且把他仅余的一点行李、旅费也全部卷去了。但徐霞客仍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有人劝他回家他却坚定地说:“我带一把锄头走,何处不可埋藏我的尸骨呢!”于是独自一人,仍按原计划继续进行考察。天,他来到贵州都匀南面的大马尾河,因河水暴涨,不能淌水渡过,他就脱下衣服,顶着汹涌浪头泅水而过。在广西融县考察柳江的一条支流时,在悬崖上失足,跌入洪涛之中。他在惊涛骇浪里奋力搏斗,被激流冲下数里远才靠到岸边。他身上受伤数处,口吐黄水,但稍微恢复一下体力后,他又支撑着身体继续前进。有一次,他走到潇水发源处一个叫作三分石的地方,这里布满茂密的竹林和一些树丛,地面上又到处都是象狼牙一样的尖石,无法落脚通过。他便两手攀着竹子,身体悬在空中,象猿猴攀枝一样,利用竹杆弹力,将身体悠荡过去。

  徐霞客在常年旅行中,表现出了忘我的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排除万难,坚持不懈地进行详细观察和详尽记载的科学态度。他每次外出考察之前,先尽力收集有关的“方志”“图经”,找出疑点,确定考察重点;出游之后,他“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行程。”每到一处,考察山脉,一定要登上最高峰;研究河流,便要尽力寻流溯源;探索岩洞,总要钻到最深处。每天,不论旅途怎样劳累,他总要把当日的经历和观察所得及时记述下来。有时一天跋涉百余里,晚上寄宿在荒山野寺中,甚至露宿在破墙枯树下,也要点起油灯,燃起篝火,坚持写完野外记录后才能睡下。他写的日记,有许多都超过两千字以上。这对于一个五十多岁的人,确实是件很不简单的事。

  徐霞客一生,所以能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地旅游登山,进行了大量的地理考察,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三个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一是他热爱祖国,热爱科学,有一种实事求是的可贵精神。他把能亲眼看到祖国河山的壮丽,能亲身探求大自然的奥秘,印证前人的记载,纠正错误,并有所发现,作为极大的幸福和愉快。正是这种热爱祖国锦绣河山和热爱科学的激情,给了他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巨大力量。他一生遇到过那么多困难,却从不气馁,总是自觉地战胜困难。他说,“食无盐,卧无草,其乐也。”表现了“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的乐观主义精神

  其二,这与他的家庭环境,特别是他的母亲对他的积极支持分不开。他的母亲是一位有学识并很好奇的老人,她对徐霞客的旅游不但不阻止,反而随时鼓励。公元一六O七年,徐霞客二十一岁时,第一次出游太湖,她曾特意为儿子制作了一顶远游冠一一就是适于野游时遮风避暑的帽子。徐霞客每次旅游回来,带给她一些奇花异草,给她讲各种冒险故事,她都很感兴趣。后来,她在八十岁时,为了消除儿子远游的顾虑,还特意要徐霞客陪她去野外游玩一次,借以表示自己还很健康。她告诉徐霞客说。“你放心地走吧,出去闯闯,经经风雨,这对你增长知识,锻炼身体,大有好处。”

  第三,健康的身体,是他能经受住长年旅游的重要条件。徐客知道,做一个旅行家,身体必须健康,因此他十分注意饮食起居的卫生和体育锻炼。他本来长得“修干端,双颅峰起”,加上长期锻炼,到成年以后,更是“墨颧雪齿”,“内腴多胆骨”。他的朋友陈继儒在描写他的面貌和体格时也曾写到:“霞客,面色黑红,牙齿雪白,身长六尺,胸膛肌肉丰满,精力十分充沛。”在写到他对各种困难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耐力时,说他“能霜露下宿,能忍数日饥,能逢食即饱”,“能襆被单夹耐寒暑”“不用车马登山、涉水,矫捷如猿猴。”因而,徐霞客从青年时期开始,直到五十多岁之后,还能坚持进行长年野外考察,对祖国地理学和地质学做出重大的贡献。
 

哭静闻禅侣:其一 明·徐弘祖.jpg
 

六、跌下马的乐趣

——学术大师顾炎武锻炼身体的故事


1707007912954.png
 
1. “清代学术大师”

  顾炎武生于一六一三年,卒于一六八二年,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优秀的学者和诗人。他十分注重体育锻炼,精通武艺,是个文武兼备的全才。因此,毛泽东同志对他也十分重视和推崇,曾在一九一七年四月为《新青年》杂志所写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把顾炎武与李刚主、颜习斋等人并提,赞扬他们能够做到“文武兼备”,并说:“此数古人者,皆可为师也。”

  顾炎武是清代著名的“学术大师”。他的一生,不仅以“经世致用”为目的,对我国文学、历史、地理、经济及历代典章制度进行了广泛研究,而且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他在学术研究中,一反宋、元、明以来程朱学派空谈“心、理、性、命”的主观唯心论的治学观点和方法,大力提倡实事求是,并亲身实践,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独到的结论。顾炎武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他每下一个结论,都要尽力追本求源,查清古今沿革,做到论有所据。他又敢于破旧立新,根据自己在调查研究中的新发现,对一些不合道理的陈腐观点做出批判,从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中提炼出能为今日应用的精华部分,给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内容。他这种“经世致用”“引古以筹令”的治学思想和方法,充分体现在他所留下的许多重要著作中。如。他胸怀抗清复明壮志,曾长期周游南北各地,广泛搜集历史和地理图书资料,并详细考察山川地理形势,研究各物产、经济、民情风俗状况,探讨利弊及如何开发利用等事项,从而写下了很有实用价值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他在广泛阅读古代文史典籍资料基础上,结合亲身观察,深入思考,在去伪存真上狠下功夫。并把自己的每一点新的体验和认识,都随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数十年如一日,直到逝世以前从未中断。从而给我们留下了一部包含着多方面丰富知识,并有着新颖见解的名著《日知录》。他考订古音,辨析《唐韵》,在阐明音韵源流和分析古韵部上,下了一番扎实的功夫,写下了《音学五书》和《补韵正》等书,为我们研究古代和近代音韵学,留下了宝贵资料。他一生还写下许多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诗篇,这些诗均收在《亭林诗集》中。

  顾炎武的一生,大部分岁月是在抗清斗争和奔波流离中度过的。他多次遭受陷害,生活也很不安定。在这艰难险的处境中,他竟然能够经得起严峻的考验,并在许多学领域获得重大成就,这与他一生有个好身体是分不开的。他自幼喜爱运动,青年时期在抗清斗争中,又自觉习练武艺,到壮年以致老年时,仍不间断地锻炼身体,因而他总是保持着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我们从顾炎武一生坚持走“文武兼备”道路,并获得如此成就的一些故事中,不是很可以受到些有益的启发和教育吗!
 
2. 嘲笑的力量

  顾炎武早年在他参加“复社”活动时期,就注重锻炼身体,反对重文轻武,为此曾被一些文人轻视嘲笑过。“复社”是明朝末期的一个文人结社组织。原来,在明朝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特别是以魏忠贤为首的许多官僚,结党营私,争权夺势,为所欲为。他们勾结地主豪绅,拚命吞并土地,搞得民不聊生。当时各地文人学士,纷纷结社,反对魏忠贤奸党专权。其中在东南江浙一带兴起的一个叫作“复社”的组织,声势十分浩大。他们以吴郡(今苏州)的虎丘为集会活动地点,在明朝崇祯年间,就曾先后开过三次大会,评论朝政。到会的人多达两三千人。顾炎武与他的好友归庄,也一起加人了“复社”,希望能在改革国家政治上贡献力量。

  顾炎武加人“复社”后,与其他文人不同,他除了从事政治活动外,还经常跟归庄一起习练武艺。归庄与顾炎武同乡,都是昆山人,两人还同岁,十分要好。归庄对兵法有研究,并且练就一身好武艺。顾炎武与归庄朝夕相处,情投意合,便跟从归庄舞起刀枪棍棒来。可是,当时一般读书人都重文轻武,参加“复社”的一些书生也不例外。有的人认为自己既是文人,只有上书进谏,批评时政,才是本分,而坦胸露臂,舞枪弄棍,习练武艺,则是武夫的事情。顾炎武和归庄二人,极力反对这种陈腐的观念,认为文经武治同等重要。所以,他们不但在“复社”中参与讲学论道,评议国家政事,而且还坚持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学习刀术、剑术、棍术。于是,他们的言行便遭到一些人的抨击,特别是那些庸俗的地主子弟勾结在一起,拚命反对顾、归二人,在群众中公然辱骂他俩是“异端的狂生”。顾、归二人对此毫无畏俱。顾炎武针锋相对地说。我们就是要当那些无耻之徒的“异端狂生”。这样一来,就更加引起了那些人的仇视。他们自知顾、归二人,人品才学,都在自己之上,实属无懈可击,就采用卑劣的手法对顾,归二人进行人身攻击。顾炎武幼年时,因患痘(天花病)留下后遗症,眼球上长了一层白膜,左眼视力也有些偏斜和迟钝。练武时,动作往往不够协调。那些庸夫俗子,竟然纠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将顾炎武围在中间,故意逗笑取乐,大声嘲笑:“请诸位注意看啊!这位武术大师的眼神有多么好看!”说完,发出一阵怪笑。顾炎武冷眼相对,暗下决心:你们越是嘲笑,我越要练好武艺,让事实来教训你们。他和归庄一起,更加奋发习练。那些无赖见嘲笑也阻止不了归、顾练武的决心,又进而恶意地为顾炎武、归庄起了个“归奇顾怪”的绰号,并扬言早晚要给他们点厉害看看。在那些庸俗的地主子弟看来,一个人有了“奇言怪行”便是大逆不道了。而在顾炎武看来,“奇言怪行”不一定就不好。当他听到别人给他俩起的绰号时,他不禁哈哈大笑起来,说“这个绰号起得好!”后来,归庄去世,顾炎武到灵前痛哭,还亲手把“归奇顾怪”四字写进祭文中,以资纪念,可见他的性格是多么倔强。这是后话。再说顾炎武受到嘲笑和仇视后,毫不灰心气馁,练武的积极性反而更高了。他不但更加努力地向归庄学武艺,还主动向许多长辈请教。他说:“不论是谁,只要言一行合乎我的心愿,我就敬慕他,向他学习。”尤其是他自知有生理缺陷,便用更多的练习去弥补。他说,这就好比自己是笨鸟,那么就要先飞、多飞。由于他如此奋发图强、刻苦锻炼,后来果然练得武艺高强、身体强健。他曾对归庄说;“钝学累功,不妨精熟。”意思就是说,只要肯于努力学习,日积月累,自然可以达到精熟的程度。

  顾炎武既习文又练武的结果,做到了文武并进。在习文方面,顾炎武不仅熟读了《五经》、《二十一史》,而且搜集了各州府县志近一千多种,为他日后深入钻研学问打下了深厚基础。在习武方面,由于他坚持锻炼,由幼年体弱多病,变得身强力壮,这也为他以后从事多方面社会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许多青少年从他们的实践中,也受到启发和教育,改变重文轻武的旧观念,加入归、顾队伍。他们或迎着朝霞,或踏着月色,聚集在山林湖畔,挺枪舞棍,一个个龙腾虎跃。练武的人愈来愈多了。那些过去嘲笑过他们的人,有的在事实面前改变了自己的看法,那剩下的几个顽固分子,也没有人再去理睬他们了。
 
3. 跌下马的乐趣

  在顾炎武三十一岁那年五月,满族贵族统治者突破山海关,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手中夺取了北京。顾炎武得知这一消息后心情十分悲痛。从此,他又刻苦习练骑术。他原名顾绛,为了表示对南宋爱国者文天祥及其门生王炎午的崇敬,取“炎午”二字的谐音,改名顾炎武,以表示他习武救国的信念。他在一首题为《精卫》的五言诗中写道:“我顾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意思是说,他要效仿神话传说中衔石填海的禽鸟“精卫”坚持不懈的精神,发誓刻苦锻炼,为国家为民族而献身。

  俗话说,南船北马。南方人习惯于划船,北方人才善于骑马。出身于江苏的顾炎武为了早日练好骑术,竟特意挑选烈马来骑练。有一次他到野外练习,刚一上马,那匹烈马就狂奔乱跳起来,他连续从马背上摔落三次,脊背和肩头都擦破了,脸也摔肿了。陪同他练习的朋友都劝他回家休息,等伤好了再练,他却摆摆手坚定地说:“不,这习武也和做其他学问一样,不能一碰到难处就退缩不前了。再说,不尝到落马摔跌的滋味,怎能体会到习练骑术的甘苦,这几次摔得我倒兴趣正浓。”说完,又拉紧马缰,咬牙翻身上马,继续苦练起来。就这样,经过一段艰苦练习,他的骑术进步很快,任何烈马,到了他的手里也能变得很驯服。

  精熟的骑术,在顾炎武后半生所从事的各项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与好友归庄、吴其沆等人参加昆山义军反抗清兵的战斗中,曾骑马挥刀,英勇地突入敌阵厮杀过。后来,他为了联络抗清力量,曾长期奔走在大江南北、淮河两岸及山东、山西、关中一带广大地区,大部分岁月几乎都是在马背上度过的。甚至他有不少笔记也是于骑马行进中,在马背上记下来的。顾炎武由不会骑马,到终生与马背结下不解之缘,直到临终,仍未间断。在他六十九岁那年,他患了“呕泻病”,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骑马,他便望难忍了。当病情刚一好转,他就立即骑马出去走访朋友,一方面答谢朋友们对自己的关怀和照顾,另一方面也是借以恢复体力。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性不能舟行食稻,而喜餐麦跨征鞍”,可见他对骑马运动有多么喜爱了。
 
4. 自觉地补练

  顾炎武习练武艺也同做其他学问一样,很有恒心,从不无故中断。他常说,我要学习古代军事家祖逖“闻鸡起舞”刻苦锻炼的精神,坚持天天练,持之以恒。有时因事中断了,他总要找个时间补练。有一天,他起早去与“复社”中的朋友夏允彝、陈子龙等人聚会,研究起义抗清的军事计划,直到晚上才分手。待他回到家时,经一天的紧张聚会和途中劳累,他很想立刻躺下睡觉。可是他马上想到,今天还没有习练剑术,于是,他猛地照自己大腿“啪!啪!”打了两巴掌,赶走了睡意,摘下挂在床头的利剑,走出庭院,在月光下练习起来。夜深人静,只听到远处传来阵阵蛙声。在西天斜月清辉的映照下,雪亮的剑锋,寒光闪烁,象一条白练缠身。他按规定时间舞完剑,浑身出了汗,才回屋睡觉。第二天黎明,他便同吴其沆等朋友一起,参加了苏州抗清起义。这天,顾炎武骑在马上,英姿勃勃,手持利剑,冲锋在前。他们以劫牢为号,勇敢地杀进城里。仅他一人,就挥剑砍杀了数十名敌兵。后来有人问他:“你这个书生,打起仗来还真勇猛,你的骑术和剑术是怎么练出来的?”他微笑着说:“这得先刮春风,然后才能下秋雨啊!”意思是说,这绝非一日之功,而是平日经常习练的结果。
 
1707008482442.png



5. 马背上的硬功

  前面说过,顾炎武一生,大半时间在马背上度过,这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他曾因参与抗清斗争,为奸人告发而被捕入狱,经友人营救出狱后,在家乡呆不下去了,便往返南北,奔走东西,访求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准备相机起事。即使在这样颠沛离乱的环境里,他也从未间断过研究学问。顾炎武在治学方面,很注重求实精神,对事物的观察、认识和所作出的结论,都是建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凭空设想。几十年来他的高明骑术,对研究学问、访师拜友、搜访图书及锻炼身体等几个方面,都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顾炎武胸怀抗清复国壮志,一方面注重习武,另一方面又很注重对于祖国山川、地理形势及各地物产经济状况的调查了解。他从三十几岁开始出游,足迹远至东南沿海、华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祖国五岳名山,除了衡山外,他都亲自攀登过。他曾冒着生命危险,潜行出关,到满族根据地东北地区考察地理形势,了解满族人的风俗情况。他在关内的旅行很特殊。出游时,常常带着两四马,轮流骑行,在马后还带着两匹骡,骡身上驮着几箱子图书资料。每到一处关隘、险峻山道或重要山川河流,他都要下马做仔细考察。他时常找当地的老年人详细询问,或向当地有学识的人请教,虚心听取他们讲述有关历史和地理方面的知识。遇有同书本上记载不符的地方,就立即从骡背上的书箱中,找出书来,当场加以校正。

  为了充分利用马上旅行的时间,顾炎武练就了一套马上做学问和锻炼身体的特殊功夫。首先,他养成了在马背上背诵书文的习惯。他常常是夜晚投宿时看诗,第二天在马背上反复背诵,久而久之,他练出了惊人的记忆力。这对他一生治学,帮助不小。另一方面,他又根据长时间骑马、腰背易于劳损的特点,琢磨出某些适合于在马上经常操练的动作。这些动作,主要是体前后屈伸、体绕环及上肢运动。这对于他在常年马上生活中解除疲劳和增强体力,大有好处。此外,他在和别人同行时,每到开阔的原野上,就策马扬鞭,搞些赛马活动。有时则见景生情,马上赋诗,抒发情怀。在五十岁生日那天,他正走在太行山路上,望万山红遍,河水清澈,便写下七言诗一首,其中有两句是:“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清河。”表达了他的乐观主义精神。

  顾炎武长时间在外旅行奔波,经常过着“寒依车下草,饥移枥中羹”(吃马槽里的余物)的十分艰苦的生活。但旅行给他的身体也带来莫大的好处,使他能逐渐适应自然界变化的条件,善于接受自然界风霜雨雪的锻炼,因而,他的身体不但未受损伤,反而日益强壮。在他六十五岁时,他的朋友王宏见他身体和精神并不衰老,大为惊奇,曾在一首诗中这样描写顾炎武:“气以艰难壮,怀因诵读新,看逢面黧(li黑黄色)色,垂老惜征尘。
 
七、箭不虚发激门生

——教育家颜习斋锻炼身体的故事



1. 旧教育思想的叛逆者

  颜习斋是我国明末清初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本名颜元,字易直。一六三五年生于河北博野县北杨村,一七O四年去世,终年六十九岁。颜习斋从小刻苦勤学,并且兴趣十分广泛,从文学、历史、经济、医药、农工技艺,到兵书武术、导引术、占卜术,都进行学习和探讨。他十九岁便考中了秀才,以学识渊博闻名一方。颜习斋不仅懂得怎样求学间,而且还深刻地懂得应该用“习动”(即体育运动)来养生的道理。他从二十岁起,就在自己家里办起了学堂,教孩子们念书,直到老年,从事教育事业长达四十六年之久。

  起初,颜习斋所信奉的也是“程朱理学”那一套东西。可是后来有一件事却使他对这套束缚思想的封建理学发生了怀疑。事情是这样的:颜习斋的父亲因幼年家贫,给一个姓朱的人家当义子,后来当兵死在关外。颜习斋是在他的义祖父母抚养下长大的。在他三十三岁那年,他的义祖母去世了。按照“朱氏家训”的礼法,在守丧期间,对于吃饭、睡觉和哀哭都得遵循许多繁琐规定。比如,几天早晚不许吃饭,出殡前不能在原来屋里睡觉,不仅子女要按时痛哭致哀,每有亲友前来吊丧时,也还要一起大哭尽哀等等。特别是那时死个人,要拖好几十天才能发送,出殡以后,儿孙还要守丧数年。颜习斋原以为这是古礼成规,就依法行事。他本来终日静坐读书,就逐渐把一副好端端的身体搞得很虚弱了,再加上这一番折腾,结果害了一场大病,头昏呕血,卧床不起。事后,颜习斋反复思考,觉得这些毫无意义的繁琐习俗和死抠书本的学习方法,严重地损伤了身体健康,实在是要不得。于是,对程朱学派所鼓吹的“静坐读书”等一套严重脱离实际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开始产生了怀疑。经过一段深入的思考和实践,终于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学术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说:“思不如学,学必以习”“兀坐书斋,人无一不脆弱”。就是说,关在屋子里静坐深思,死读经书,是种脱离实际的教育方法;要想得到真才实学,就不光要读书,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如果整天坐在书房里不活动,身心必然脆弱。为了表示自己重视实践的决心,在他三十四岁那年便把他的书房“思古斋”改名“习斋”,并自号颜习斋。从此以后,他在教学中便特别着重学与习的结合,同时提倡“养身莫善于动”。在教学内容上也进行了改革,不是死读书了,而是包括了典章制度、数学、音乐、书法、射箭、驾车、种地、工艺、会计等各方面实用知识。在他六十一岁时,被人邀请到肥乡地方,去主持一个叫作“漳南书院”的学校。颜习斋一到这里,便根据他多年教育经验,订立了许多新的规章制度,并且设立了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等四个书斋,开创了分科教学。要知道,在那个“非圣贤之书不读”的时代里,颜习斋能够冲破禁忌,搞分科教学,特别是还把农工经济等一向被视为鄙俗的内容,搬进了学校大雅之堂,那可真是一种勇敢的革新啊!

  颜习斋一生的治学观点,主要存留在他亲笔著述的《四存编》及由他的学生编辑的《颜习斋先生言行录》、《习斋先生辟易录》等书中。里边包含了他对社会、政治、哲学、教育等方面的见解和经验,是我国政治思想史、教育史上的宝贵资料。

  颜习斋在四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主张文武给合,他自己也身体力行。他精通射箭、骑马、技击、武术运动,坚持锻炼身体。因而,他到老年“愈益康健豪迈”,到六十一岁时,还亲自当“体育教师”,为学生上“舞蹈”和“举重”课,并且还能参加竞赛。
 
2. 惊马狂奔无所惧

  颜习斋少年时期,就刻苦好学,并且喜欢武术。当地有个武术家吴洞云,武艺很高强,闻名一方。颜习斋从八岁时就开始跟他习练武艺,多年坚持不懈。颜习斋每天早早便来到习武场地,等候师傅,而且对师傅很有礼貌,师傅也特别喜欢这样刻苦好学的徒弟,就认真传授武艺。到十几岁时,颜习斋便学会了骑马、射箭、击剑、舞戟、拳术等多种武艺。他的骑术很好,时常约会一些年轻人,携带利剑、硬弓、长箭,乘坐烈马,到旷野上奔驰练武。到中年时期,他不仅以才学深厚闻名,骑术和各项武艺,也令人佩服。

  在三十六岁那年的腊月,颜习斋同马逸带领几个学生,一起骑马去山东曲阜出游。旅行途中,马群突然受到意外惊吓,狂奔乱跳起来。烈马惊群很难控制,同行的人都惊慌失措,面如土色。有的俯卧在马背上,一动也不敢动,有的则扯着马鬃惊叫起来,还有一名学生竟然跌落马下。而颜习斋却任烈马疯驰狂奔,毫无惊慌之色。他不仅坐在马上安然自如,而且还镇定地指挥别人,帮助大家一一解除了危险。那个被跌下马的学生,一面揉着屁股,一面抱怨自己倒霉。他对颜习斋说:“我后悔不该不带个牵马的仆人来。”这个学生是大家子弟,平时就有些娇生惯养,不肯下苦功习练武艺,颜习斋曾批评过他重文轻武的倾向。今天,他落马出丑后,不但不从中吸取教训,反而满腹怨气。颜习斋再次严厉地批评他说:“你不后悔自己没有练好骑术,反而懊悔没带仆人,你这是重文轻武的思想在作怪。你要好好想一想,你将来究竟要做一个什么人?”这个学生受到批评,起初感到很委屈。后来想到:颜习斋经常讲,要把自己培养成为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才,就要反对重文轻武;也曾指出,有些人往往自视清高,以为只有关门读书才是正业,如果有那个秀才,习练弓马刀枪,就被看成是不务正业,这是一种庸夫俗子的偏见。这个学生想到颜先生的一贯教导,再对照颜先生为人表率的行动,终于想通了,就主动找颜先生承认错误。颜习斋十分高兴。又对他细致地讲述了“常动则筋骨竦,气脉舒”的道理,又说:“志不真则心不热,心不热则功不紧,故多睡之人无远图,立志之子多苦想。”这里所指的“功”,是包括各种武功锻炼的意思在内的。从此以后,这个学生就沿着文武兼备的方向严格要求自己,终于成为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
 
3. 箭不虚发激门生

  颜习斋不但骑术高强,而且射箭技术也很高超。他习武也同习文一样扎实认真。他认为,不论学什么,不练基本功就会华而不实,即使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徒有虚名,而无实际用处。为了掌握坚实的射箭本领,他首先注意基本姿势训练。先练步射,后练骑射。练功时,一丝不苟地按照“正冠整衣、挺身平肱、端坐正首”等要求去习练,决不马马虎虎。为了增强臂力和握力,他在庭院里设置了石担和石锁,每天早晚,都按时举动几次,并逐日增加挺举次数。天长日久,他的臂膀和手腕就练得十分有力。他还采用多种方法锻炼视力。他经常登高望远,有时凝视一个山头,把山上的树木和石头当作目标,仔细察辨清楚。还时常在夜晚仰望星空,查数星星,辨别方位。久而久之,由能看清明亮的星星,到能看清较暗的星星,有许多别人看不大清楚的星星,他能一眼就找到它们。颜习斋为了训练自己身体的协调能力,不断增强体力,还主动地习练舞蹈。开始时练习跳舞,姿势难看,别人都取笑他。有人说;这么大岁数的男子汉,蹦蹦跳跳,太不雅观。还有人说。颜先生真是闲得没事干了。但颜习斋毫不理会这些,仍然坚持习歌练舞。后来,颜先生不但自已跳舞,还坚持给学生上舞蹈课,自己担当舞蹈教师。他从经常跳舞中尝到了甜头,很有感受地说,唱歌眺舞,可以“畅其积郁,舒其筋骨,和其血脉,化其乖暴,缓其急躁。”由于他这样长期扎扎实实地练基本功,全面地锻炼身体,做到了目明力壮,身体灵活而协调,所以,他射箭的技术就进步很快。

  有一年除夕,颜习斋带领学生到郊外去演习射箭。他反复强调要按射箭要领去认真练习,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一旦发现错误之处,便立即指出,并要学生再反复演习几遍,直到姿势正确为止。演习中,他时常给学生做示范表演。学生们见他,拉满弓,急放箭,势如追风,箭不虚发,全部射中靶心,都十分佩服。那时习武的人,在节日有祭奠的风俗。第二天,正当年初一,学生们将弓箭放在神位旁边,献上醇酒,祭箭拜师,恭恭敬敬地说:“文武缺一不可,在这方面,颜先生是我们尊敬的老师!”



1707137519672.png


  有一次,颜习斋带领学生到野外去举行一场射箭比赛。他首先出场领射,动作娴熟,表情镇定自如。只见他连发六箭,箭箭射中靶心。而学生中射得最好的,才射中两箭。大家都称赞颜老师是“神箭手”。可是,颜习斋却站在一旁闷闷不乐,默然不语。见此情景,学生们都莫名其妙。回到书斋后,有个学生恭敬地问;“颜老师,您今天是否身体有些不舒服?”颜习斋长叹一声,感慨地说“不,我身体很好。可是今天射箭比赛,你们射得都不如我,我深感内疚啊!”这个学生不加思索地说,“老师的箭法,本来就十分高明,我们做学生的哪能赶得上啊,”颜习斋摇了摇头,心情沉重地说:“古语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做一个好的教师,就应当教出一些胜过自己的学生。而我教你们射箭时间已经不短了,可是你们仍然没有我射得好,这是我教育的失败啊!”学生们听到老师如此自责,都非常不安,纷纷向老师认错,表示今后一定不辜负老师的教导,刻苦学习。颜习斋这才转忧为喜。他为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总是一次再次地告诫学生不要做白面书生,并经常向学生讲述“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的道理。在颜习斋这种言传身教的热情指导下,他所培养的学生,大多数是文武兼备的有用之才。
a
 
4. 折竹比武逞英豪

  颜习斋一生不仅自已勤学苦练,而且十分谦虚,善于虚心向别人学习。到老年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教育家了。但只要遇到在哪一方面比他高明的人,他就要虚心地去请教。他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他到五十四岁时,还兴致勃勃地学习刀术,由演习单刀到演习双刀。一天,有位老汉从门前走过。颜习斋见他筋骨健壮,举止不凡,非常惊异,便恭恭敬敬地请这位老人到家叙话、喝茶。相互叙谈之中,他才知道这位老人就是久闻其名而未见其面的张灿然先生,于是更加虚心地向他请教起做学问和健身的经验来。一直交谈很久,颜习才恋恋不舍地送走这位老先生。

  在五十六岁那年,颜习斋远赴商水地方去拜访当时较有名气的傅惕若先生。在讨论学问中,傅先生很佩服颜习斋的才学和文武并重的教育主张。于是,傳先生又介绍他去拜见一位很有名望的武术家李子青。见面时,李子青见颜习斋一身文人打扮,却又带把短刀,便间;“颜先生擅长短刀吗?”颜习斋谦虚地回答说;“我刚刚开始学习,只是喜欢练练罢了!”李子青并不知道颜习斋的武艺根底,见他如此谦虚,又是经老友介绍来的,也就不讲客套,诚恳地说:“先生愿意习武,当先学拳法,拳法是武艺之本。”他俩一边喝酒一边谈论,十分投机,直到天黑。忽见竹影上窗,原来已经月升东天了。当时,正是月中,圆月当空,照得庭院通明。李子青乘着酒兴,就解开衣服,邀请颜习斋出外,在月下为颜习斋演练诸家拳法。只见他拳术雄健,轻盈多姿的腾跳,疾若风雷的旋转,使人目不暇顾,果然功夫很深,名不虚传。颜习斋于是更加敬服,默默地站在一边细心观看。李子青练完了几路拳术后说:“咱们演习一下刀术好吗?”于是,两人折一根竹子,劈为两片,以代钢刀,在月下比试起来。起初,李子青自恃是一方名家,一向少有对手,对颜习斋也并未在意。但一交手,见颜习斋刀术很有功夫,动作稳健,竟然无一破绽,便也认真对待,拿出真功夫来了。颜习斋本来就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怀着以武会师的心愿,自然认真还手比试。开始对打时,尚轻飘缓慢,犹如行云流水,而后逐渐加快,两人竟对打得难解难分。打了几个回合,不分胜负。颜习斋这时虚晃一着,乘机来个“刀劈华山”的动作,又猛又快,李子青闪躲不及,被一刀击中手腕。李子青大吃一惊,立即丢下竹刀,吃惊地说:“我以为先生是儒生学者,未想到您的武艺竟然如此高明!”说完,李子青立刻倒身下拜。颜习斋赶快将他扶起。从此二人结为深交。
 

八、要把斧头磨得雪亮

——杰出科学家富兰克林锻炼身体的故事
1707224842833.png
 
1. 人间的“普罗米修士”

  很多人都把富兰克林称作人间的普罗米修士。为什么这样称呼他,普罗米修士又是怎么回事?这要先从一个古希腊的神话故事说起。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地上没有火,人类既不能熟食,也不能用火取暖。这时,天上有一位叫普罗米修士的神,盗取了火种送到人间,从此,人间才有了火,有了光明。可是这件事却触怒了宙斯,普罗米修士便被锁在一座高山的绝顶上,受着无穷无尽的苦难。当然,天上的普罗米修士是不存在的,而在人间却由于富兰克林最先把电介绍给了人类,人们爱戴他,便把他称为人间的普罗米修士。

  今天,电已经成为我们生产劳动、日常生活、文化娱乐活动等各个领域中最常见、最密切的东西了。靠它开动机器,制造出各种机械和器具;靠它加热电炉,冶炼出优质钢材和各种金属;靠它运转抽水机,灌溉千万亩良田;上下班乘坐电车,又快又干净;晚间看书,打开电灯便满屋通明,看电影有放映机和电视机;听歌曲有电唱机和录音机。。电,给人们带来了光和热,给了人们以力量和速度。可是,在富兰克林以前,人们不仅不能象现在这样生产电和广泛地使用电,对电的了解也很有限。那时的电学,基本上停止在用猫皮摩擦火漆棒之类的实验上。到一七四六年,荷兰人发明了莱顿瓶,才算把摩擦出来的电积蓄在莱顿瓶中,供人们去观察某些电学现象用。可是,究竟电是什么?它是从哪里来的,人们并不了解。而自然电一一天空的雷电却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那时,在西方,认为雷电是“上帝的火”,在我国则认为它是“雷公”“电母”发出来的。而在破除迷信,用科学实验证明雷电的本质,并进一步把电学知识介绍给人类,使电驯服地为人类服务等方面,富兰克林是做出了突出贡献的。

  富兰克林是美国杰出的科学家,生于一七O六年。他一生刻苦自学,是个善于独立思考并具有勇敢探索精神的人。他根据自己的长期实验观察,认为云中的闪电同物体摩擦所产生的电相同。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于一七五二年七月,冒着生命危险,利用风筝做了一次震动全球的吸取天电的实验。这一天,天空乌云密布,周围黑沉沉。富兰克林的妻子知道他要进行这种十分危险的实验,很是担心,对他说:“这种实验太危险,你能行吗?”富兰克林坚定地说:“你放心吧!危险,但很需要。”说完就走向实验场地。不一会,就同他的大儿子一起把丝帕做成的风筝放到空中。刹那间,雷声滚滚,闪电接连不断,当带着电的云来到风筝上面的时候,风筝上的铁丝立即从云层吸取了电火,风筝和绳索,全部带上了电,绳索上的松散纤维向四周直立起来,而且能够被靠近的手指所吸引。富兰克林在写给他的朋友柯林生的信中,曾描写了他当时进行实验的情景:“当雨点打湿了风筝和绳索,以致电火可以自由传导的时候,你可以发现它大量地从电键向你的手指节流过来。从这个电键,可以使小瓶充电,用所得到的电火,可以把酒精点燃,可以进行平常利用摩擦过的玻璃球或玻璃管来作的其他电气实验。”这个实验一举解决了四个问题:一是证明了空中有电;二是证明了云中闪电和物质摩擦所生的电是相同的;三是证明天空中的电可以收取;四是证明了带着闪电的物体和带电体之间的相似性。

  富兰克林在这个云雨天里坚持实验五小时以上,未进食,也未休息,并且全身始终是湿淋淋的。周围观看实验的亲人和朋友们,不但十分敬佩他那勇敢无畏的精神,而且对他的体力和耐力也感到十分惊奇。富兰克林通过实验,第一个用数字的正负概念来说明两种电荷的性质;他还提出了,电可以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在任一绝缘体系中,总电量是不发生变化的。这一结论,就是近代电学中所说的电荷守恒定律。

  富兰克林不但是电学的奠基人,而且一生中有许多发明创造。他在年轻时曾改良过家庭火炉,既省木柴温度又高,取暖效果好,深受欢迎,被称为“富兰克林火炉”。他发明并使用了双焦距眼镜,这种眼镜,在一块镜片上具有两种不同的焦距,既能看远,又能看近。在那次风筝实验后,他发明了避雷针,至今建筑物上仍在使用着。他还发明了三轮钟,研究了各种颜色吸热能力和现代通风方法。他还研究过植物的移植、传染病防治等等。他的这种刻苦钻研精神,贯彻终生,在他七十九岁时,从国外归来,横渡海洋时,还不顾旅途劳累,测量海流速度和温度,要找出一条横渡大西洋最短的航路。

  富兰克林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满腔热情地参加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英勇地站在斗争的前列。他体格健壮,精力充沛,直到八十多岁高龄,还进行科学研究。由于他一生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一九五五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委员会决议,将富兰克林列为一九五六年纪念的世界科学、文学、艺术界十大名人之一。

  富兰克林一生能够做出这么多重大贡献,与他有个好身体是分不开的。他自幼参加劳动,做过肥皂、蜡烛,十二岁时开始在印刷铺里当学徒,长时间从事体力劳动。他还喜爱多项体育活动,比如旅行、划船、跑步、体操运动,特别是游泳,他可称得上是一个十分出色的游泳运动员,也是一位有较高水平的游泳教练。
 
2. “喝水的大力士”

  富兰克林的父亲是个英国移民。富兰克林的青少年时代,北美洲仍是英国移民地。从一七二四年到一七二五年,富兰克林先后在英国伦敦的帕尔末和瓦茨印刷所当工人。瓦茨印刷所有五十名工人,除了富兰克林一人外,其余工人受当时社会盛行喝啤酒之风的影响,每天都喝大量的啤酒。在印刷所车间里有一个专门卖酒的人,随时供给啤酒。当时有些工人认为,啤酒喝得愈多,就愈有力气,因此把啤酒称为“健身酒”。几乎顿顿离不开酒。甚至说,饭可以不吃,啤酒不能不喝。富兰克林却不喝啤酒,他只是喝水吃面包,大家开玩笑地叫他“喝清水的美洲人”。富兰克林所以不喝啤酒,一方面是因为他生活贫困,又喜欢读书,要节省些钱来买书;另一方面,他认为那样喝酒对身体不会有多大好处。他对那些工人说:喝啤酒能使人身体强健,若是有足够的钱,喝一些当然好。但真正要强健身体,还是要靠体育锻炼。一个人营养再丰富,不锻炼也不能使身体强健。如果狂饮啤酒,对身体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富兰克林对伙伴的劝告,起初谁也不相信。富兰克林决心按自己的认识去实践。他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做体操、游泳、跑步。当感到疲劳时,就出去散散步,或者举举石块。由于经常的体育锻炼,富兰克林的身体愈来愈壮,力气愈来愈大。有一次,工人们从楼下往楼上搬运大型铅板,别人每次只能搬一块,富兰克林每次能搬两块。一起干活的工人们,都感到奇怪,纷纷议论这个“喝清水的美洲人”怎么比喝健身啤酒的人力气还大。后来有位老工人问他:“你怎么有那么大的劲儿,有什么诀窍吗?”富兰克林一边笑一边捋起了袖子,露出两条粗壮的胳膊说:“劲大靠这个……”说着,就两臂做起屈伸的体操动作来。

  有几个工人,由于经常滥饮啤酒,把工钱都花在喝酒上,连饭也吃不饱。富兰克林就耐心地对他们说明身体健康与饮食、生活秩序及体育锻炼的关系。富兰克林由于自己不喝酒又坚持锻炼身体,因而身体健壮,很少得病,于是,他的劝告对大家很有说服力,大家逐渐都信服了他。
 
3. 请不去的游泳家

  富兰克林从小非常向往航海事业。他知道那是需要有个好身体才行的,因此从小就喜好各种运动,特别喜好游泳和划船。尽管他的父亲反对他干这些事,但他总是偷偷地去游泳或划船。在十岁时,他就掌握了较好的游泳和划船技术。别的孩子都自动听他指挥。有一次,一个名叫费利斯的少年,在划船时不慎落水,这个少年不会游泳,眼见人往下沉,别的孩子吓得大声呼救。富兰克林听到后,未来得及脱衣服,就纵身跃入水中,游到落水少年跟前,熟练地将这个少年托上了岸。

1707225340028.png

  富兰克林学习游泳也和干别的事情一样,非常认真。他系统地学过各种游泳技术。他学会了当时最先进的“退诺芬式”游泳技术也就是一种两腿上下打水,又左右夹水的爬泳姿势。他还根据自己的体验,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游泳姿势,这种姿势既优美、省劲,又比较实用。他的高超游泳技术,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他十七岁那年,从纽约经海道到费城去,在穿过海峡时遇到一阵风,船帆被撕成碎片。这时,有一位荷兰旅客喝醉了酒,跌落到海里。当时风浪很大,船也颠簸得很厉害。正在人人自危之际,富兰克林一跃跳进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把落水者拖出水面,救上了船。同船的人,对富兰克林惊人的游泳技术和见义勇为的精神无不感到震惊和佩服。

  后来,他在瓦茨印刷所做工时,认识了一位会讲法语的青年韦盖脱。有一次,富兰克林和韦盖脱及其同乡经过一段水路,去参观一所专门学校。大家从韦盖脱那里得知富兰克林游泳技术高超,就要求观摩一下。富兰克林难于推却,于是就从一个叫哲尔西的地方下水,一直游到勃来克费里耶,游程长达十公里路。当时河水波涛汹涌,富兰克林亳不畏惧,一直在惊涛骇浪里搏斗。只见他一会儿沉水底,一会儿又冒出水面,表演了许多精彩的技术。在船上和岸上观看的人,都赞不绝口。富兰克林上岸后,人们问他:“你游得这样好,请问有什么奇妙的方法吗?”富兰克林谦虚地说,我游得还不好,只不过经常游。小时候我和大家一样,一到水里就很不习惯。后来,我经常到水里游泳,久而久之,就习惯了。我顺着浑圆吸人的漩涡沉人水底,又随着那巨大有力的回流升出水面,逐渐摸透了水的脾气。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顺从水的习性,不违抗它,这样,即使是在惊涛骇浪中,也不会害怕,反而感到快乐自如了。

  富兰克林游泳技术高明的事,很快风传开来。有一天,一位在上层社会很有名望的大人物威廉。温特罕公爵亲自登门,请富兰克林去教他的两个儿子游泳,答应给他比原来高十倍的工资作为报酬。富兰克林当时生活十分困,如果答应了这件事,就可以大大改善经济状况。但是,富兰克林却拒绝了这位公爵的聘请。后来一个朋友问他,“为什么你不去当游泳教练呢?”他坚定地说:“富有者可以用钱买到华丽的衣服,可却买不去我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坚决不去给公爵做私人教练,但对人民大众的体育事业、教育事业却十分关心。他曾计划在伦敦自办一所游泳学校,为大众子女培养游泳能手,后来因故回国未能如愿。他回到美洲以后,很快便组织一个俱乐部,一七四九年又筹建了宾夕法尼亚学院,为美国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少贡献。
 
4. 要把铁斧磨得雪亮

  富兰克林不但热爱体育运动,而且十分注重道德修养,注意培养有规律的生活秩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他把这些看成是一个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整体。他为了有效地克服一切不利于健康的倾向和习惯,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勇敢而艰苦”的计划,规定了十三项道德标准,包括节制、沉默、秩序、决断、俭朴、勤劳、诚患、正直、中庸、清洁、宁静、贞洁、谦逊等。他在每一条的后边,都按照自己的理解,针对自己易犯的毛病,规定下具体内容和明确范围,以便执行和检查。比如:

  “节制。食不过饱,饮不过量。”

  “沉默。除非于人于己有利之言不谈;避免琐屑的谈话。”

  “秩序。你的一切东西该有它们的位置;你的事业的各部分应有它们的时间安排。”

  “勤劳。勿失时,要常常用之于有用的事;弃掉一切不需要的举动。”

  “清洁。身体、衣服与习惯,不许不洁。”“宁静。勿为琐事或普通和不可避免的事件而自扰。”等等。

  富兰克林在他的自传中,曾对他的“计划”做过说明。他说,所以要把“节制”列为第一项,“因为它有助于获得冷静清晰的头脑,这是为保持经常警惕所必需的。并且可以监视旧习惯不停的吸引和不断的诱惑力量。”他在谈到“沉默”时说:“我要求获得知识,同时也增进道德,想到在谈话中用耳比用舌得到的多,所以想矫正我正在养成的只是取悦于游嬉伙伴的空谈,灰谐和说笑话的习惯”。所以他列沉默为第二。其次是“秩序”,他说:“我希望能允许我能有多一点时间去照顾我的计划和我的学习。”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富兰克林的计划,不仅是思想道德上的,也是关于身心健康方面的。食不过饱,饮不过量,是合乎生理卫生的,要说有益的话,避免琐谈,就可免去因为一些不必要的闲谈而耗费精力;生活有秩序,就能科学地支配时间,免得一生为不必要的事情耗费精力和浪费时间而懊悔和烦恼。所有这一切,都会使工作卓有成效,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为了便于检查,他专门做了一个小册子,每一种德行占一页,每页都用红墨水划上格,共计七行。每周一天占一行。他每天检查一次,如果某一项没有做到,有了过失,就在这一天的格子里划上一个黑点。

  他对自己规定的那些项目,既坚持全面检查,又在每个时期抓住一项作为重点,去坚持实行。有一段时间,他感到其中有的项目,如“秩序”那一项“极难做到”,虽然已经给了那么多“痛切的注意”,仍然经常出现过失,有时稍加改正,过一阵又重蹈复辙,甚至产生了想要放弃对这一项的要求的想法。这时,他马上警告自己:不要以有缺点的品格而自足。

  他常常想到一件亲眼所见的事:有一个人向一个铁匠买斧子,这个人要把斧面全部磨光,磨得同斧刃一样光亮才肯买。铁匠答应为他磨亮,但要他帮助摇转磨斧的机轮。买者答应了。铁匠就把宽阔的斧面重重地压在磨石上,这个活干起来非常吃力。磨了一阵,这个人感到实在太累,就不想磨了。铁匠说:“不!再旋转下去。转下去,我们就会把这把斧子磨得雪亮,而现在才不过有几个光亮的斑点。”然而这个人却不想再摇下去就说:“是的,可是我最喜欢有斑点的斧子。”

  从这件事,富兰克林联想到,许多事情的成功与失败,关键就在于是否有坚持精神。高尚品德的培养,好的习惯的养成之所以困难,问题就在于人们常常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退缩了,降低要求了,宽容自己了,结果使事情半途而废。

  养成了坚持遵守诺言的习惯后,富兰克林生活有了序。每天,他都准时起床,坚持做操;准时站在阳台上脱去外衣,实行空气浴和日光浴一小时。房东老太太称赞他说:“富兰克林的生活就象我的座钟一样准确无误!”

  富兰克林在七十九岁时曾说:“我长期保持着健康应归功于节制和运动,因此,直到现在我仍能留有一个强壮的体格。”这正是他几十年体育卫生的经验总结。
 

九、点燃智慧的火种

——伟大诗人普希金锻炼身体的故事

1707268449105.png
 
1. “俄罗斯文学之父”

  一八三七年一月二十七日黄昏,在彼得堡郊外雪地上,随着一声罪恶的枪声,年轻的诗人普希金倒在血泊中。两天之后,他便死去了。这位“俄罗斯文学之父”,死时年仅三十八岁。

  表面看来,他是因为家庭婚姻问题上的纠葛同丹特士决斗而死,实际上,这是万恶的沙皇及其卑鄙政客们对普希金进行的政治谋杀。尽管当局狡猾抵赖,但谁都知道,就是他们一边唆使反动军官丹特士去纠缠普希金的妻子,一边散布流言蜚语,甚至写匿名信,嘲笑、辱骂普希金,终于挑起了这场决斗,夺去了诗人的生命。

  普希金之死,不仅在俄国文化界广大知识分子中,甚至在军官中,都激起了强烈的反响。事隔十多天,于二月九日,一个现役军官青年诗人莱蒙托夫就写出了声讨沙皇罪行的长诗《悼念诗人之死》,对普希金之死表达了极大的哀痛,对沙皇政府进行了愤怒的揭露和批判。

  社会上愤怒的呼声,使沙皇尼古拉惊恐不安。一家报纸因为刊登“我们诗坛的太阳陨落了”的话而被处分。当局还在举行祭礼的教堂门口布下宪兵,阻止群众进人,然后匆匆忙忙把普希金的遗体下葬了。

  沙皇政府为什么如此仇恨普希金,人民群众又为什么这样热爱普希金呢?这是因为,普希金以文学为武器,无情地抨击了沙皇的专制制度,热情地赞美了人民,极力鼓吹了自由、解放等民主主义革命精神。

  普希金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写下了大量富有战斗性的文艺作品。他写的诗歌有政治抒情诗《自由颂》、《致察而达耶夫》、《致西伯利亚的囚徒》,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得米拉》、《高加索的俘虏》、《茨冈》、《青铜骑士》,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以及数百首抒情诗,小说有《上尉的女儿》、《别尔金小说集》,还有历史悲剧《鲍利斯。戈东诺夫》等等。在这些作品中,他揭露和抨击了俄国农奴制度及沙皇专制政治的黑暗和罪恶,鼓吹了自由与进步,赞颂了十二月党人的崇高思想品质和革命精神。这样,普希金当然就为沙皇所难容,也当然为人民所热爱,这是毫不奇怪的。

  普希金以他的文学实践,不仅在俄国文学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同时代和他以后的许多著名文学家,都从他的创作实践中,受到许多重大启示,并给了他崇高的评价。他的同代作家果戈里说:“提到普希金的名字,就立刻会想到俄罗斯民族诗人”,说他的重要贡献是“富有民族性”和“在于表现了人民的精神”。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赞扬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可以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高级的人民作品”。高尔基把普希金称为“伟大的俄罗斯人民诗人,美丽智慧得迷人的故事的创造者,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作者,我们最优秀的历史悲剧《鲍利斯●戈东诺夫》的作者一至今人能在诗的美和感情与思想的表现风格方面超过的诗人,开创伟大俄罗斯文学的诗人。”

  普希金的一生是那么短暂,但却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诗歌、小说、戏剧等多种文体,写下那么多思想内容丰富多彩、语言形式优美迷人的作品,成为对世界文学作出重大贡献的伟大诗人。他究竟靠什么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呢?有人说他是天才,其实天才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天才就是勤奋。普希金在三个方面做到了勤奋一一勤奋地学习,勤奋地写作,勤奋地锻炼身体。他向书本学习,向历史学习,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因而获得了渊博的知识和聪敏的智慧。他从十五岁开始创作诗歌,直到死前从未停笔,因而创作了大量辉煌的诗篇。他从散步、跑步,滑冰、游泳到旅行登山,从体操、练剑、射击到骑马、下棋,从未间断过体育锻炼,因而他能有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从事艰巨的文学创作。他的朋友巴尔吉涅夫曾这样描写他;“普希金,性格倔强,身材出众,体魄强健,两腿特别有力。他的敏捷行动和巨大耐力,令人吃惊”。把学习、创作与身体锻炼紧密结合起来,这就是普希金所以能够有效地发挥生命的威力,以短暂的生命取得惊人成就的重要原因。
 
2. “点燃智慧的火种”

  普希金从小就爱好文学,热爱大自然,喜欢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一八一一年,他考进了“皇村学校”读书。这所学校设在彼得堡近郊的皇村(后来改名为普希金城)。这是一所为培养统治阶级继承人的官办学校,修业期限六年,包括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的课程,如逻辑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律学、俄罗斯史、艺术史、文学史等。当时学习任务十分繁重,一些贵族子弟,把到这里学习作为飞黄腾达的阶梯,都一头钻进书堆里,拚命地死抠书本,整天搞得昏头胀脑。普希金则不然。他反对死读书。他每天除课堂学习外,非常注意体育锻炼。课后,他不仅参加学校里的体育活动,还经常走出校门,到野外去散步,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由于坚持体育锻炼,使他身体健壮,精力充沛,因而,他除了完成规定的课业外,还有余力去阅读荷马、莫里哀、伏尔泰、卢梭、冯维辛、克雷洛夫等人的大量作品,从而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基础。一八一四年,他写下的第一首诗《致诗友》,里边有这样的诗句:“我的命运已经决定,告诉你,我选择了七弦琴。”这首诗最初刊登在学校里的手抄刊物上,开始显示了他的创作才能。也就是在这段学习和创作活动中,普希金深深体会到,加强体育锻炼对于从事文学创作活动是个重要条件。他把体育锻炼称为“点燃智慧的火种”。他还用诗直接赞美体育运动,鼓励人们重视体育。他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需要什么?先生们,要运动!


  ……

  克利姆,你瞧,精神萎靡,娇柔孺弱,疾病缠身的人,临床而卧,

  那些鬓发衰老的人,终日满腹忧愁,凭椅而坐。

  我的朋友们,拿起你的手杖,

  去穿越森林,跋涉山坡,

  爬过陡峭的山岗,攀登顶峰,

  那么你在深夜就能进入甜蜜的梦乡!”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