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 漫漫自学中医路

一天之中,午前为阴,午后为阳,
对于这个我还是不这么理解,阴阳鱼理论还是对的,午后算是阳中之阴。
阴阳差距还是继续增大,阳胜阴在日哺食达到顶点,也就是一天中最热的时辰日落之前一个时辰,即申时。最冷的时刻在平旦,即寅时,此时阴胜阳达到顶点,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我试着解释你午时发病的情况,在现代我们一日三餐,午时你刚吃过饭,身体上气血等全身机能是最活跃的时候,消耗本身能量也最大,加上外热邪(午时为次热点)侵扰,内外因素合力达到了你病发的临界点,之后一直持续到深夜。虽然午后阳气转弱,但阴气增长还没有达到与阳气抗衡的地步,积热一直是增长的,直到深夜。
 
相对的,这个赞同,
热感确实是在傍晚达到顶峰,如果有咳症,此时亦表现最甚,

刚才表述反了,且表述不准确,本意是表述白天内,上午相对下午为阳,下午相对上午为阴,午后发病,表现在阴,扶阳则加重,透热可减轻
 
对于这个我还是不这么理解,阴阳鱼理论还是对的,午后算是阳中之阴
阴阳学说,不该是各师各法的,而当是规矩天下的。

若午後算是阳中之阴,则其意是指午後至子前皆为阳,对否?
换言之,子後至午前则尽为阴矣,而此乃阴阳学说之规定也。
那么再加上白昼为阳,黑夜为阴,则一昼夜將会被划分成四个时间段的四象。

经文:以一日分為四時,日出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

此乃时间点之四象也,其与时间段之四象,有其本质上之不同,夫不同者可以共存,但矛盾者则不能并立也,此亦为建立阴阳学说之初衷也。

在阴阳学说之规定下,火必与重阳相配,水必与重阴相合,则木必为少阳,金必为少阴矣。
以此去模拟一昼夜,尚可,但以此去模拟一岁,则不可也,因为春季不能等到春分之後才开始呀!

陰(午前)。。。 陽(午後) 。
陰阳[木]。。[火]陽阳。。。阳(白昼)
。。↑。。。↓。。。。。
陰阴[水]。。[金]陽阴。。。阴(黑夜)
四象图(误)

这样的划分,其实早已违反了原先之立意,结果做成了陽中之阴,不是[日中至日入],而是[日入至夜半]也。
是故先生之如此认为,乃是误解也,即不符合阴阳之学说也。

陽(午前) 。。。陰(午後) 。
陽阳[火]。。[金]陰阳。。。阳(白昼)
。。↑。。。↓。。。。。
陽阴[木]。。[水]陰阴。。。阴(黑夜)
四象图(正)

所以金运的陰中之阳,才是[日中至日入]这个时段的不二之選也。
而木必为少阴,金必为少阳也。

正确之四象图还有一个错误的阅读方法。
即金运的[阳中之陰] 为日中至日入,且名为少陰,而木运的[阴中之陽] 则为夜半至日出,并名为少陽。
这应该就是流传最广之标准说法
其唯一之问题就是木陽金陰,但金明显处于阳半圈,而木明显处于阴半圈也,所以此说它也不符阴阳之学说也。

也许太少阴阳,并不适合在此处出现吧。
该是尽早与易之四象割席为是!
 
最后编辑:
我也觉得时间上把重阳定在午时,重阴定在子时对于我们日常感官来说不太符合。
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可以先撇开前人以太阳位置分解阴阳的解法来探讨热感病。
热感病是热邪侵入从而突破人体自身平衡临界点致使人体产生的疾病,其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热邪,说白了就是热量。
以热量大小来分解阴阳,即热感最强烈的时辰定为重阳(即日晡),以冷感最强烈的时辰定为重阴(即黎明)。
少阳—黎明。。。日隅,
太阳—日隅。。。日晡,
少阴—日晡。。。入定,
太阴—入定。。。黎明。(人类睡觉的时区,身体闭藏,活动减少,心脏跳动会减缓,进而长寿)
这样分也许对热感病的分析与治疗更有帮助。
 
最后编辑:
少阳—黎明。。。日隅,
太阳—日隅。。。日晡,
少阴—日晡。。。入定,
太阴—入定。。。黎明。
先生之意,是将子午(夜半、日中) 改为寅申(平旦、晡时) ,将卯酉(日出、日入) 改为巳亥(隅中、人定) 吗?

但问题并不在于,人气传变之延迟,或这个延迟之确切时间上面,而在于对此个人气之判定上面。

换言之,这是在质询及探问:
肝之气是少阳,还是厥阴?

这一个老得不能再老之问题也。
但这个问题有些吊诡,少阳与厥阴,是一个系统之两气丫?还是两个系统之两气呢?
这个问题是否成立呢?
而这个问题之解答,在实践上又有否意义呢?

诸如此类,吾辈有必要去弄清楚此等问题吗?

此时此刻,不就是让阴阳学说,出来大展身手的最好时机了吗?
又或者是阴阳学说,一直都有适时地站出来说话,但可惜的是太多数之人皆是听不明白而已。

这套阴阳学说到底怎么了?
中医学说到底怎么了?
 
先生别误解,我并没质疑阴阳学说,我只是把一日中的阴阳调整得更加符合实际。
前人释一日阴阳之时,其最本质的依据也是一日中能量大小的变化。午时,太阳位于我们头顶,直射百会,此时太阳离地球最近,也是最热之时,阳气最盛,因此把此时定为极阳。但我以为,此为理想状态,是没考虑到地球环境的复杂性,地球本身都具有吸热的功能。此时,处于地球上一处不可能达到最热。就像我前面帖子写的,基本是在申时左右最热,这也和汉代对十二时辰另一称呼的情况相符合。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名夜半,鸡鸣,黎明,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哺食,日入,黄昏,入定。单从这些时辰的名字看也明白,汉人根据一日的寒热而对自身一天的活动作息时间调整,从而更合乎自然。亥时入定,即入静,睡觉;寅时,即黎明,夜与日交替之际,起床;食时,吃早餐;晡时吃晚餐。说明汉时对此亦有考虑。
理论上把午时定为极阳的好处是便于大家统一认识。
正如先生所说,人气传变有延迟,而且所处环境不同而不同。例如重庆处于盆地之中,散热性差,一日中最高体感温度时间会延后一点,二处于沿海平原的上海环境散热性就好,一日中最高体感温度相对会前置一点时间。但同处于地球大环境中,相差不会特别大。
另外我再讲一个实证病案。
我的母亲,饭后小腹隐痛,放气后疼痛缓解,同时合谷穴位每天10点左右出现黑痣,出现时间10-20分钟不等,之后消失,我理解是经过2月的治疗后,体内邪气经过合谷时外显。合谷穴位正好是大肠经经气流转的一个重要穴位。按子午流注解大肠经是在卯时,又解释不通了。如果按实际情况调整子午流注各经流转时辰,即按前面我说的极阳向前调整两个时辰,那么胆经调整到了寅时,寅时是少阳的始发时辰,胆经归属少阳经,阴阳分类与经气流转统一,大肠经相应的向前调整两个时辰由卯时到巳时,正好处于9点到11点之间,经气流转与病症相符。


1707203213783.png
 
最后编辑:
现在解决这个问题还比较仓促,那我就放一放,自己先用,合理继续不合理弃之。
伤寒六病并欲解时摘录。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93、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72、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者,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91、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不利不止;
328、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IMG_6997.png
 
最后编辑:
每个人气血流注时辰是不同的,个人的生活规律才是决定每个人气血流注时辰分布的最主要因素,也就是生物钟决定的;其次才到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即子午流注所述之情况。
古时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日只用两餐。现如今上班大都在办公室有空调风扇,有电灯,都是日落很久才得以休息,有的还要加夜班生产,值班,每日吃三餐,有的还有夜宵。对于肝当值,只要睡得香,肝当值藏血的功能就不会失去,其他脏腑也一样,睡觉就收敛起来。
还有长期出差,转换居住地的,他要倒时差,气血流注时辰分布也会相应改变。
这个问题不要找我吵,你们有一大堆的理论依据,古籍,养生大家啊,我吵不过。这是我自己悟出来的,当然也有部分实证。
 
每个人气血流注时辰是不同的,个人的生活规律才是决定每个人气血流注时辰分布的最主要因素,也就是生物钟决定的;其次才到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即子午流注所述之情况。
古时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日只用两餐。现如今上班大都在办公室有空调风扇,有电灯,都是日落很久才得以休息,有的还要加夜班生产,值班,每日吃三餐,有的还有夜宵。对于肝当值,只要睡得香,肝当值藏血的功能就不会失去,其他脏腑也一样,睡觉就收敛起来。
还有长期出差,转换居住地的,他要倒时差,气血流注时辰分布也会相应改变。
这个问题不要找我吵,你们有一大堆的理论依据,古籍,养生大家啊,我吵不过。这是我自己悟出来的,当然也有部分实证。
  
  如果自己的生物钟和大自然的四时阴阳之气的运动节律不同步甚至反着来,意味着对抗和消耗,看大自然的气多,还是个人的气多,谁能抗过谁?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去,多好,何必苦苦的与大自然对抗,大自然的高能振幅会将个人生命活动节律的反向波动淹没的!



1707284015863.png
  
 
逆水行舟也不是不可以,在强大的发动机工作下,逆水从长江下游行至上江上游轻而易举,小船还得避让这逆行的势头,
有时候还能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比如运送物资,
不过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顺水当然更好,没有特殊情况,应该顺应自然
 
我对把脉的理解

学中医以来,对脉象这一部分内容心存许多疑问。
1、把脉把的是什么?
有人说是把经脉,有的人是血脉,有的人直接把的血管。
经脉之说难以把握,平时我们理解经脉流转的是气,无形无质,有东西承载可触但不可见, 从把的位置来看是肺经的太渊穴附近。经脉流转遵循12经的方向,有固定线路,脉象搏动与经脉流转有关系,但并不是那么密切。
血管之说,太简单,有一定联系,但不完全。
血脉之说合理,黄帝内经也有部分论述。血脉是一个体系,包括血管结构本身和血管内血液等一切运动的气体和液体,还有一定的活动规律,凡是血管周围的运动的静止的都属这个范畴。
2、把哪里?
乱象纷纭,有人迎寸口法,出自黄帝内经;有就近法,如太溪把少阴,冲阳把趺阳,出自伤寒;有把双手寸关尺;有把单手寸关尺,浮中 沉的。给我整得迷迷糊糊的。
似乎每种方法都有道理,每种方法练到高深处,出神入化,都能达到目的。
3、如何把?
为了便于阅读近代现代的医籍和医案,那就着重了解双手寸关尺法吧。左手寸关尺对应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对应肺脾命门。
4、为何各处病变能与寸关尺有对应关系?
把脉,就是获知寸关尺部位的脉象,从而推断相应脏腑的健康情况。浮沉表里阴阳虚实缓数弱洪大细等前人总结的28种病脉脉象,这只是一些可以描述出来的基本脉象,功力稍微强一点的医生能摸出来,还有一些大医们自己能摸出来,能自己意会可无法描述出来的呢。经验丰富,心情平静,触感敏锐。练到这一步黄花菜都凉了。我还是先理解因果关系吧。
为此我特意了解了寸关尺位置的解刨结构和气血流注的结构和原理。
人体中大部分动脉血管深埋于体内,寸关尺部位正好是显露于身体表面的一截。
IMG_6998.jpeg


IMG_6999.jpeg



关口处于桡骨上方,血管 从尺位由里向表走出,经过关位,又在寸位由外向内深入。寸关尺正好可以触碰到。
关在桡骨上面,沉取有硬骨头顶着;尺在桡骨前端,由深出浅的初口位,并处于心脏的近端;寸口处于心脏远端,在桡骨后端,处于分支脉口位置。 寸关尺所处位置和环境的不同,为我们取得不同脉象创造了条件。
当身体某部位发生病变时,作为作战主力军的气血就会被调动到该部位参加保卫战。人的气血是定量的,当该部位聚集了大量的气血,那么其他区域的气血就会相应减少,该部位战况的激烈程度也会影响取脉位置气血量,该部位离取脉位置的远近也会在取脉位置反应 出来。心脏的搏动力度和频率以及气血流注量的大小决定了取脉位置脉象虚实等。所以脉象就能反应病变的寒热虚实以及位置的远近等。
5、另外,据王唯中博士研究,不同的经脉(此处特指12经脉)有不同的共振谐波,也有不同的脉博现象(这里指血脉搏动),这也是脉象,只不过是用高精仪器取手指尖的血脉波动。殊途同归。
以上就是我对脉象的初浅理解。
 
最后编辑:
仲景医训: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各承家技,始终順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侯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种种迹象表明,人体动力系统有两个,由肺主司的气动系统和由心主司的血动系统。人的一呼一吸为一息,脉动四次。也即肺动一次,心动四次。气动走经,血动走血液循环系统。血动循环靠心脏的舒缩产生离心和向心力完成一个循环,气动循12经脉和奇经八脉进行往复循环。
此两系统从运动频率和运动方向都有差异,有的地方也会重合,例如寸口位置等。
血液循环系统可以携带营养物和氧气输布全身,又从全身带走废气二氧化碳归肺呼出。肺所吸之氧气有部分溶于血被血液带走,大部分氧气和空气中的其他气体会沿着经脉输布全身,从肺始至肺终,然后呼出体外。
原来对经脉就是血脉的认识产生的种种矛盾之处,这么一解释似乎说得通了。
但对把脉到底是把血动还是气动系统呢?平时自己摸到的脉动就是心脏的跳动嘛。怎么和12经脉动 产生关联呢?
 
最后编辑:
拟或是经脉、血管、神经三系统本身就是合并一个系统,经脉走气,血管运血,神经(12经筋)走意识流,在穴位 处集合,过了穴位稍微分散,到下一个穴位又集合。如此就构成了人体整个气、血、意识系统。
如此,把脉、针灸联动更能说得通了。
 
四难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
说明吸气的动力在于肾与肝,呼气动力在于心与肺,脾运化水谷,为四脏提供营养动力。
八难曰:“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之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
肾带有先天之元气,此为生气之原。过了生长期后,具有不可复性,用点少点,所以平时要靠后天之气续养,不要过于虚劳,伤及根本。
 
种种迹象表明,人体动力系统有两个,由肺主司的气动系统和由心主司的血动系统。人的一呼一吸为一息,脉动四次。也即肺动一次,心动四次。气动走经,血动走血液循环系统。血动循环靠心脏的舒缩产生离心和向心力完成一个循环,气动循12经脉和奇经八脉进行往复循环。
此两系统从运动频率和运动方向都有差异,有的地方也会重合,例如寸口位置等。
血液循环系统可以携带营养物和氧气输布全身,又从全身带走废气二氧化碳归肺呼出。肺所吸之氧气有部分溶于血被血液带走,大部分氧气和空气中的其他气体会沿着经脉输布全身,从肺始至肺终,然后呼出体外。
原来对经脉就是血脉的认识产生的种种矛盾之处,这么一解释似乎说得通了。
但对把脉到底是把血动还是气动系统呢?平时自己摸到的脉动就是心脏的跳动嘛。怎么和12经脉动 产生关联呢?
经脉就是血脉,穴位就是一坨肉


经过这么多天的学习和思考,终于缕清血脉和经络之间的关系
1、经脉就是血脉,经脉和络脉就是血动脉和血支脉,络脉是血支脉。把脉既可以说是把经脉,也可以说是把血脉,一个道理。
“歧伯答曰:人受气于榖,榖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歧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歧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
2、经络系统是一个整体,包括经皮、经脉、经筋,还有肉、骨。
皮肉脉筋骨,由表及里层次递进。神经就是经筋,血走经脉,卫气走脉外,行于分肉之间。神经传感、血液循环,卫气循环三系统同向输布。

1707714638577.png



3、穴位是一坨肉,运行时就是一个气穴,外有口、内有底、四壁有界可以触摸感知的结构。失去功能时就化为一坨肉,不过是一坨特殊的肉,其中密布很多小孔,其运行方式是与脉搏波一样产生共振谐波,从而结构舒张,以便气血流过。

转自网络,但我认同。

“传统穴位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实体解剖结构。人死后穴位功能会消失,但其解剖结构仍存在。因此,通过尸体解剖探讨穴位的部位与结构是可行的。”近日,《山东医药》杂志刊发了山东省立医院王增涛教授团队有关传统穴位实体解剖研究的部分学术成果。

王增涛是国际知名的显微外科、手足外科专家,其团队成功完成了多项世界首创手术,如世界首例深低温保存断指再植、世界首创拇手指全形再造理念与系列新技术、世界首例婴儿上臂异体移植等。

黄龙祥教授所著《中国古典针灸学大纲》一书,记录了古人对穴位的认识:在今人眼中,气穴是一个没有固定结构无法触摸的抽象概念;而在古人看来,气穴是外有口、内有底、四壁有界可以触摸感知的结构,刺穴一定要在其确定的结构内刺到“位”而又不能越“位”——不能洞穿“底”。

“我对于穴位的理解,是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发现,身体表面一些凹陷的部位触碰、按压时会产生特殊的感觉,如酸、麻、胀、痛、重等,这些按压时有特殊感觉的凹陷部位即称之为穴位,而这种特殊的感觉称之为‘穴感’。虽然在古人看来,穴位是外有口、内有底、四壁有界且可以触摸感知的结构,但多年来,相关研究人员用了很多方法来探索穴位的实体解剖结构,却一直未有确切答案。”王增涛介绍,其团队应用超级显微外科技术,通过对包括五腧穴在内的70多个传统穴位进行实体解剖,证实了穴位的确具有独立的实体结构,且其结构确如古人所言“外有口、内有底、四壁有界”。

4、穴位都位于肌门或骨门。神经、血管从此处进入肌肉和骨骼通道,卫气也从此处进入并产生气旋。
王增涛团队对尸体的解剖结果显示,五腧穴全部60个穴位产生“穴感”的部位,都位于肌门或骨门。所谓肌门,是指血管神经进入肌肉的通道,其与支配肌肉的神经与供养肌肉的血管一起伴行进入肌肉处。所谓骨门,即血管与神经进入骨骼处,是血管、神经进入骨骼的通道。
对于解剖结果,王增涛教授还用B超技术在志愿者身上进行了验证。即先在志愿者身上针刺穴位,出现“穴感”时用B超观察针尖所在位置及结构是在肌门与骨门处;另外,在志愿者身上先用B超找到骨门或肌门,然后在B超引导下针刺该骨门或肌门,当针尖到达该骨门或肌门时志愿者立即会有“得气”的针感,而扎其周围组织没有这种感觉。
“穴点以差讹,治病全然纰缪。”搞清楚穴位的实体解剖结构,对穴位进行精确的三维立体定位是当今针灸发展的迫切要求。王增涛团队表示,这一新研究成果有望将穴位从盲人摸象变成眼见为实的东西,这对穴位定位的研究和推广具有重要价值。

5、古时候,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气组成,气分阴阳。并没有气体、液体、固体之分,可笑我自己一直带着现代人思维去学习、思考,还固执的认为气为阳,液为阴,固定的物体为阴,动的气体为阳,老实说在某种情况下是对的,但不全是。这也导致我一直没理解老师传道说“真我为阳,本我为阴“,现在终于豁然开朗。
 
最后编辑:
卫气兵分两路,一路伴随营气循经而行,另一路如下文而行

“卫气行第七十六​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岐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

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在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黄帝曰: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毋已,日入而止,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

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五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六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七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八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九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一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三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四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五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六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七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八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九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二十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大要曰: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行与阴分,常如是无已,天与地同纪,纷纷纷纷,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

白昼卫气行于外,日有长短,应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白日时长,卫气行于外的时间就长,人气行于三阳一阴分的周期也会大于25周,夜晚藏于体内的时间就会短一点。
如果把卫气一分为二,那这部分卫气姑且就叫“卫气二“吧,循经随营的那一部分卫气就是“卫气一”。

实际上按上文的
卫气二,白天只循行一周只有3阳X2+1=7经,晚上也是7经。这么算下来,其脉度为6x2+1=13经的脉度,循行一周比营和卫气一循行距离少于一半多。如果是同样的的速度,即1息6寸,那它日循行周数必大于50周。如果只有50周,那它循行速度就要加快。这就是我不明白之处,难道内经也有错?
 
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战争论解,人体就如一个防御要塞,脑髓是中枢;骨是要塞中一座座重要建筑;脉是一条条通往战略要点的通道和营盘;筋是链接各建筑的信息到使之运转通畅;皮肉组成城墙,外墙为皮,内墙为肉;营血是后勤,有各种新兵,卫生兵,运输兵,伙夫,给战场补充新鲜血液和给养药品;卫气是城内上一个个卫兵,包括城墙上哨兵和巡逻兵和城内的卫兵。
当战斗打响后,首先上战场的是皮肉上的卫气,如果不敌由经,由筋传讯给脑髓,再由脑髓调动城内的卫气加强力量,战场上也会出现许多死伤的卫气士兵,有的消耗太过的士兵失去战斗力。这时营血就来了,补充营养,补充氧气,战斗细胞也会加入战场;于是营血修复血肉城墙,治疗受伤卫气,运走受伤屋里再战的卫气和战场上一些垃圾。
如此战争论解,众多经典内比比皆是。


 
《难经》和《黄帝内经》五行之差异

40难

经言: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声,肾主液。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耳者肾之候,而反闻声,其意何也?

然。肺者西方金也,金生于巳,巳者南方火也,火舌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肾者北方水也,水生于申,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声,故令耳闻声。

按五行相生相克的方法解“金生于巳,巳者南方火也”这一句产生了矛盾,“巳”既然属火,应该是火克金,而不是生金啊。
后来查一下还有另一套五行长生学记载有金生于巳,与《黄帝内经》的有所不同
 
最后编辑:
《难经》和《黄帝内经》五行之差异
40难

经言: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声,肾主液。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耳者肾之候,而反闻声,其意何也?

然。肺者西方金也,金生于巳,巳者南方火也,火舌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肾者北方水也,水生于申,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声,故令耳闻声。

按五行相生相克的方法解“金生于巳,巳者南方火也”这一句产生了矛盾,“巳”既然属火,应该是火克金,而不是生金啊。
后来查一下还有另一套五行长生学记载有金生于巳,与《黄帝内经》的有所不同
原来只有这一难的五行有差异,之后的应用的还是正规的五行生克理论。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