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其他 小疑小悟读周髀

tungchan

声名鹊起
金标会员🌹
注册
2022/02/09
帖子
930
获得点赞
167
声望
43
年龄
59
所在地
香港
《昔者周公問於商高》
1,周公曰:竊聞乎大夫善數也,請問古者包犧立周天歷度?
2,商高曰:(闕如)

3,周公曰:夫天不可階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請問數安從出?
4,商高曰:數之,法出於方圓,圓出於方。
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
方數為典,以方出圓,笠以寫天。
天青黑,地黃赤。
天數之,為笠也。黑青為表,丹黃為裏,以象天地之位。
是故,知天者聖,知地者智。智出於句,句出於矩。
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數之,所生也。

5,周公曰:大哉言數,請問用矩之道?
6,商高曰:平矩以正繩,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測深,臥矩以知遠,環矩以為圓,合矩以為方。
方出於矩,
(矩出於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為句廣三,股修四,徑隅五。
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環而共盤。得成三四五,兩矩共長二十有五。)
是謂積矩。
夫矩之於數,其裁製萬物,惟所為耳。

7,周公曰:善哉。

~~~~~~~~~~

卷下之三的阴阳合曆,固非周髀之本文,这已成学界之共识。
然卷上之一的周公问数,早非周髀之原貌,却无人疑之,奇哉怪也。
上面之原文,已经部份修复,但仍有眾多疑点未能解決......

一,周天歷度之数阙如,而阙如之数是什么呢?

二,方圆与圆方,有何分別?在测天量地之时,要使用那一种或两种呢?

三,数安从出?答勾股之理恰當吗?若改答天地模型,会否更为合理呢?

四,天圆地方等同於笠以写天吗?天为啥是青黑色?地为啥是黃赤色呢?

五,问用矩之道?有必要回答勾股之理吗?可否删之?

六,若九九八十一,说的是平方与开方,那它与矩的关系在哪?前文的智出於勾,勾出於矩,说的又是啥?到底矩生出方?还是生出勾(晷)?

七,周髀到底是支持天圆说?还是天平说?
 
最后编辑:
就整体结构而论,《周髀》当分为两部份……
1,周公问数
2,榮方问法

即领导为下属先行打通关节,然後再派下属出去进修,这很合理吧?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但商高那边,会有那么好说话吗?
我的知识为啥要无償的教你?
所以商高会去教吗?
还是商高的学生或下属会去教呢?
而这个学生或下属,又会不会抱怨呢?

剩下的第三部份,则是榮方的注解及附錄竄入,而被後学解者当成是正文。
这部份很多都是榮方之想当然矣,那自然尽是錯漏百出之言也。

总而言之,《周髀》乃榮方之笔记丫?还是陈子之教案呢?
 
最后编辑:
《朮法相違》
榮方总会有学成归来之日,而各人对其回归,自会各有期许,然最大期许者,必周公是也。
那么榮方会交出什么样的成绩出来呢?

《八節二十四氣》
冬至晷長一丈三尺五寸,夏至晷長一尺六寸。問次節損益寸數長短各幾何?

冬至,晷長丈三尺五寸,
小寒,丈二尺五寸,小分五。
大寒,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
立春,丈五寸二分,小分三。
雨水,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
啟蟄,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
春分,七尺五寸五分。
清明,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
穀雨,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
立夏,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
小滿,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
芒種,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
夏至,一尺六寸。
小暑,二尺五寸九分,小分。
大暑,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
立秋,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
處暑,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
白露,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
秋分,七尺五寸五分,小分一。
寒露,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
霜降,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
立冬,丈五寸二分,小分三。
小雪,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
大雪,丈二尺五寸,小分五。

凡為八節二十四氣。
氣損益九寸九分六分分之一。

冬至夏至,為損益之始。

術曰:置冬至晷,以夏至晷減之,餘為實,以十二為法。

實如法得一寸。不滿法者,十之。以法除之,得一分。不滿法者,以法命之。

PS:所谓小分一者1/6是也,餘皆倣此。
此是本尊丫?还是蛇足呢?
~~~~~

周公虽是外行,但见此報告,立知榮方被耍了,学不到什么高深之学问。

何出此言呢?
因为周公肯定见过测影台的圭表,而圭上节气的刻度,显然並非是平均分佈的,但榮方的報告裡,其八节廿四气,却是以一种能算出等距来之运算方法,这还不是朮法相違了吗?
除非另有一种技朮及仪器,去对应此种运算方法,不然呢?

退一步来说,若真有此仪器及技朮,那報告裡的数字,能被确证是与现实世界相符的吗?
~~~~~

後学解者们,只对此報告提出異议及更正,但为何却沒有朝仪器及技朮的那一个方向,去考量问题的呢?
 
最后编辑:
《评趙爽新晷之朮》
趙君当是明白之人,其朮本质上,新与旧其实相同,即旧数据乃是以固定间隔时日记錄观测事实,而趙君则改为以观测事实来定间隔时日,即将旧之平气,改为新之定气的差別而已。
其所谓新之数据:
。。冬至,一丈三尺五寸
。。春分,七尺五寸五分
。。夏至,一尺六寸
。。秋分,七尺五寸五分小分一

(13.5-1.6)÷2+1.6=7.55✅
春秋分乃冬至減夏至除二。

13.5←7.55←1.6
。5.95。5.95
~~~

而李淳风引《元嘉曆》之数据,则是另一回事矣,其数据为:
。。冬至,一丈三尺
。。春分,五尺三寸九分
。。夏至,一尺五寸
。。秋分,五尺三寸九分

(13-1.5)÷2+1.5=7.25❌
仍为定气之法,但春秋分並非冬至減夏至除二。

13←5.39←1.5
。7.6。3.59
~~~~~

夫《元嘉曆》用的当是圭表,但《周髀》用的不知是啥?
但肯定不是圭表,是故两者之差別,正正是仪器及技朮之差別!
 
最后编辑:
一,周天歷度之数阙如,而阙如之数是什么呢?
周,北去極十萬三千里;北過極六萬四千里。

日,夏至,北去周萬六千里。

此一者,天度之數也。

~~~~~

如果是由我代替商高回答的话,那么我会只回答此三组數字,不会多也不会少。

但这三组數字有一个颇为嚴重的问题,就是它们似乎都不是量天之數,而是测地之值,这样的回答,可以吗?
还是说,天与地皆使用同一组數值呢?
頭痛……

周去极,总不能说成是周去天上之北极吧?
是故只能说是地上之周都,去地上之北极而已矣。
北过极,同理。它说的其实就是北极出地,这裡还隐含了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即此三组數值,必定要在子午线之上来测量,才能算數。
这是否侧面证明了,天与地使用了同一组數值呢?

日在夏至正午之时,去周万六千里,这略去了日中无影之预设,因为这是保证子午线之法。但天与地又是在使用同一组數字了,这说明了什么呢?
~~~
传统之说法是天地隆高相从,即天地平衡,且大地为平直。
但大地平直,且天与地平衡,不是反过来,必定会把天也拉成平直了吗?
这不就是自语相違,自相矛盾了吗?

再说天明明就象盖笠啊,且日在天上的运行轨跡,明明就是圆形啊,此立竿测影可证。所以天圆地平(天圆地方)就成了前提之前提了啊,谁能推翻它呢?
 
最后编辑:
1,周公问数於商高
2,榮方问法於陈子
夫问法是求人之漁,而问数是求人之魚。

很明显,这是两个陣營的人,又是两个階级的人。
那么以下这段对话就很奇怪了。
法曰:周髀長八尺,勾之損益,寸千里。
……
榮方曰:周髀者何?
陳子曰:古時天子治周,此數望之從周,故曰周髀。髀者,表也。
古时天子治周?
改为、此时天子治於周,如何?

然而此古法,明显是出自商人之祖传,而非陈子之首创,是故周人只能充当後学解者而已。
而最终竟将此书,命名为《周髀算经》,实荒天下之大谬也!

此是周人之剽竊行为丫?
还是商人之献媚行为呢?
不得而知。然而无论是那一种,皆宜去之。

//
法曰:表長八尺,勾之損益,寸差千里。

今立表,高八尺,以望極,其勾一丈三寸;由此觀之,則從周往北,十萬三千里,而至極下。

故曰:極者,天地之廣袤也。

日北至,南萬六千里;日南至,南十三萬五千里,日中無影;
以此觀之,從極,南至夏至之日中,十一萬九千里,北至其夜半,亦然。
//
如果内文被復原如上,此古法之原貌,谁又能解说清楚呢?

虽谓此数望之从周,然此数真的是在周朝都城,人望所见而得出来的吗?

且这段文字,信息量非常之大,真要解说清楚,得花很长篇幅,兼且其内容,实让人难以置信。
 
最后编辑:
《榮方问法於陈子》
此篇可算是《周髀》之核心,但整篇重重複複,絮絮不休,颇为讨厌。

但经过梳理之後,発觉其实只讲了两件事:
1,日光所照(黄图=地法覆槃)
2,人望所见(青图=天象盖笠)

说到天象盖笠,地法覆槃,接下来就是:
//
天離地八萬里,冬至之日雖在外衡,常出極下地上,二萬里。
//

这裡天离地八万里,毫无道理。究其原因乃表长八尺,是故天才离地八万里,那若是表长十尺,那么天当离地十万里乎?
这未免太过儿嬉了吧?
再者人望所见,远近宜如日光所照,而日光所照,之前不是写得明明白白,是 16.7万里的吗?何以出爾反爾呢?
而 16.7万里之所望所照,又有沒有问题呢?
当然得看看,再看看!

以盖笠来形容天,经文裡有三次,而以覆槃来形容地,经文裡却只有一次。
但後学解者们,对此句之理解却颇为一致,就是天地乃平衡平面,且相距八万里。
这就让人费解了,基於平衡平面此大前提,若天圆则地必圆,若地平则天也必平,这前提为何会自相矛盾的呢?
兼且又有天圆地方之说,这又是何故呢?
~~~~~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看廬山如是,看天地,会否也是一般模样呢?
所以地法覆槃是顶视,出地黃赤之图;而天象盖笠则是横看,出天青黑之图。
两句其实並无因果之关系,唯使用相同之周天歷度而已。
~~~~~

南北朝时祖暅在《天文录》裡说,
盖天之说,又有三体:
一云天如车盖,游乎八极之中;(黃图)
一云天形如笠,中央高而四边下;(青图)
一云天如欹车盖,南高北下。(侧视图)

此当是针对《周髀》而言,但事实上《周髀》裡只得一法而已,而此一法却能生出眾图,而眾图又尽皆亡佚而已。
尤其是当那些图,皆很大尺寸之时,传承下去就更难了。
 
最后编辑:
二,方圆与圆方,有何分別?在测天量地之时,要使用那一种或两种呢?
经文本身並无圆方之法,而只有方圆之法,即[圆出於方,以方出圆]之法,配上[勾股方圆图]来解说。
但[方圆之法]在上卷之二,而[勾股之理]却在上卷之一,真的是适宜相互拼合为一幅图吗?

且後来,传图尽皆亡佚,而後学解者,補上的竟是[勾股圆方图],图上莫要讲圆,就连弧线也沒有一条呢,你说奇怪不奇怪?

注解说什么毁圆为方,毁方为圆,更是胡说八道。此将方字,理解为正方形,这是原则上之错误。

为何说是原则上之错误呢?
因为天圆地方,与[地方如棋局]掛上了勾。於是就出现了[四角之不揜也]的责难。

事实上,以方出圆,圆只是半圆,即是笠,即是笠以写天。
而方则是水平,即是地平,即是覆槃以法地也。
即圆出於方,想要解说的,就是圆周率三之来由。
它沒有去追求更精确的圆周率,是因为天文数字太大之关系吗?
可能吧,但更可能的理由,似乎是天文数字之来历,是[数之],而非[算之]啊!
 
宋·郡雍曾说:易有真数三而已,参天者,三三而九,两地者,倍三而六。
此[天九地六]之由来也,实则与[三天两地]之义相互为训也。

是故易曰:参天两地而倚数。
此即[以方出圆,圆出於方]之法也。
但渾天之體,雖繞於地,地則中央正平,天則北高南下。北極高於地三十六度,南極下於地三十六度。然則北極之下三十六度常見不沒,南極之上三十六度常沒不見。
此言[天圆地方]是也。
则盖渾本同是一家也。
所不同者,渾天以[度]言,盖天则以[里]而论。所以盖天裡原先本就无有[度]之存在。
盖里与度,皆同为长度之单位也,何必两者並而立之。
南極去北極一百二十一度餘,若逐曲計之,則一百八十一度餘。
此即方圆之法也,渾盖皆同守之也。
唯盖天以 360日为本,而渾天则以 365.25日为法。
若以南北中半言之,謂之赤道,去南極九十一度餘,去北極亦九十一度餘,此是春秋分之日道也。
赤道之北二十四度,為夏至之日道,去北極六十七度也。
赤道之南二十四度,為冬至之日道,去南極亦六十七度。
此渾天之古法与今法居然相同,即以赤道标记 0度为起始,往南北两极递增,至 90/91度而终止。
91-24=67
此寒暑五带之所由出也。

夫盖天则以北极地下为起始,半途当至中衝地下,最终则至於南极地下也。
则中衡地下等於地之赤道,而投影於平面图之时,赤道至北极塗为黄色,赤道至南极则塗为朱色,言地黄赤也。
由於投影绘图法之限制,赤色地区已经嚴重失真,故不堪为用也,只好尽量使用黃色之区域了。
法曰:表長八尺,勾之損益,寸差千里。
寸千里之推算如下,由於天圆地方之关系,是故只须要推算半个圆足矣。

圆率x半径÷360份
1,1037.944(当圆率=3.14)
2,1024.722(当圆率=3.1)
3,991.6666(当圆率=3)

以寸差千里来讲,当圆率为三时,反而更接近千里。
所以寸差,实为 991.67里。
而这裡的一寸,实为一个圆之 1/720。所以它沒有使用 365.25度或 360度,而是720度。

根据上式,991.66x720=71.3999万里。此乃子午圈及赤道圈之圆周也,是故天地皆如弹丸是也。
夏至去周,萬六千里,夏至日道,徑二十三萬八千里,周七十一萬四千里。
此 71.4万里,是地下赤道之周丫?还是内衡地下之圍呢?
夫《考靈耀》有云: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千四百六十一分里之三百四十八。周天百七萬一千里者,是天圓周之里數也。以圍三徑一言之,則直徑三十五萬七千里,此為二十八宿周回直徑之數也。
二十八宿周回之数,由半个圆周,被強改为直径,於是渾天之天球,比盖天之地球为大?
 
最后编辑:
此 71.4万里,是地下赤道之周丫?还是内衡地下之圍呢?
先翻看正文:

//
《卷下之二》
~~~~~
牽牛去北極,百一十五度,千六百九十五里二十一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八百一十九。

術曰:置外衡去北極樞,其不扣除者,二十三萬八千里;扣除璇璣,萬一千五百里者,得二十二萬六千五百里,以為實。

以內衡一度數,千九百五十四里二百四十七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九百三十三,以為法。

實如法得一度。
不滿法,求里步。
約之,合三百得一,以為實。

以千四百六十一分為法,得一里。
不滿法者,三之,如法得百步。
不滿法者,又上十之,如法得一步。
不滿法者,以法命之。次放此。

~~~
婁與角去北極,九十一度,六百一十里二百六十四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千二百九十六。

術曰:置中衡去北極樞,十七萬八千五百里,以為實。

以內衡一度數為法,實如法得一度。不滿法者,求里步。不滿法者,以法命之。

~~~~~
東井去北極,六十六度,千四百八十一里百五十五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千二百四十五。

術曰、置內衡去北極樞,十一萬九千里,加璇璣,萬一千五百里者,得十三萬五百里,以為實。

以內衡一度數為法,實如法得一度。不滿法者,求里步。不滿法者,以法命之。
//

法曰:
得 1,954.8254620123里者,等於 71.4万里除以 365.25度。

得 1,983.3333333333里者,等於 71.4万里除以 360度。
两者皆可说,勾之损益,寸二千里。
~~~~~

唯此段经文,讲的乃是黃图上之黄道圈。
当中,不解之处有三:
1,内中外三衡,其与璇玑之关系为何?
2,何以会以内衡为一度之标準?
3,何以朮在法前?

~~~~~

由於朮在法前,等於无法。
且内衡並非通过圆心之大圆,根本就无资格成为一度之标準。
而璇玑与三衡之加減关系,更似是毫无根据之妄说。

难道它已经被加密了吗?
 
最后编辑:
走笔至此,方才発现我所看到的,与其他人所看到的《周髀》,根本就是南辕北辙的两本书。

0,本书不该被稱为《周髀》,或应改稱为《商髀》。

1,日月星三光,並非幅射光,而是平衡光。(去极与入宿)

2,书中所讲的,並非宇宙模型,而只能算是天地模型。

3,该天地模型,支持天地既是平的,且又是圆的,即大地与日月皆为球状之体。

4,书中之勾股定理,並非核心知识,而只是週边之知识,且並无顶要紧之作用。

5,书中测天量地时,並非使用圭表,而是使用失传了的勾表。

6,书中本不存在度数及份数,甚至连小数也不被提倡。

7,発明並且使用弧数。

8,根据弧数,得出公设……勾之损益,寸差千里。

9,随书至少该有附图五幅:
,,a,勾股方圆图(方出圆之图)
,,b,地法覆槃图(子午线之图)
,,c,三衡两间图(地黄赤之图)
,,d,四极四和图(黄道圈之图)
,,e,以笠写天图(天青黑之图)
 
最后编辑:
《天地之廣袤》
極者,天廣袤也。
周者,地廣袤也。(←经文缺了此句)

夫廣袤者,中心是也。
於是生出两幅[极座标]之图:
1,以周地为中心,而绘出之天青黑图
2,以极下为中心,而绘出之地黄赤图

以此观之,此两图皆是对吾等所居大地之俯视图,即等距圆图,方圆多少里之图,此方圆乃由中心向四面八[方]扩展而成之[圆],有若今天之雷達图。
並非[以方出圆]之意。
图上之距离单位是里,而这堆[步行里数]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
此不得不㐽服古人之智慧矣。

//
法曰:表長八尺,勾之損益,寸差千里。

極者,天廣袤也。
今立表,高八尺以望極,其勾一丈三寸。
由此觀之,則從周,北去十萬三千里,而至極下,此數望之從周。

故曰:周者,地廣袤也。
//

若周公与榮方乃周朝之人,而商高与陈子乃商朝遗民,则此数望之从商、从夏,也是有可能的,畢竟历史就是在不断的重複着。
唯其观测之数值,会是相同的吗?

此勾尺上面之一寸,就等如大地上面之千里。
很明显,这堆步行里数,非以人之步行实测而得,而是从天官之观测而来,然则其理安在呢?
 
最后编辑:
周髀算经译注.jpg
 

附件

  • 周髀算经译注.pdf
    44.6 MB · 查看: 8
IMG_20230807_030449.jpg

光以此幅[七衡图]来看,就知《周髀》的原作者,想表达的是一个地球的模型。
这是[地黄赤图]在下(以天中为圆心),而[天青黑图]在上(以地中为圆心)。

夫[北极]乃是天中,其下乃天中下地,而[周]就是人所居,即是地中(可能是周都,也可能是商都,甚至是夏都),当然也必在大地之上,所以这是一幅[地图]。
而地中,指的是立表之地,所以必是地上之一点,而天中下地当然也是地上之另一点。
换言之,从天中下地之这一点,大地会逐渐向外舖开,一圈圈地扩大,至地中那个点时,其距离是数值a,到内衡下地(北回归线)时是数值b,到中衡下地(赤道)时是数值c,到外衡下地(南回归线)时是数值d。
若能看到覆槃图的话,则可知 a<b<c>d,且d与b,其圍相若。而当最终去到南极之时,它会成为一个最大的圆圈,但它却只能表示它是地上之一个点而已。
这在现今叫[正距方位作图法],也可叫[极座标作图法],而一幅图是不能容许有两个极点的,所以这是两幅图之重叠也(虽然[天青黑图]畫的那个正圆,是错的,但青菜啦)。
联合国的旗幟上,绘的就正正是这类型的地图,我们甚至可以借它来用在这裡。

包犧明明就是说[大地]乃是一个球体,且嘗试用[数字及图形]来说箇明白,但後学解者们,却偏偏要千方百计地去瞎掰一番!
 
最后编辑:
//
法曰:周髀長八尺,句之損益,寸千里。

故曰:極者天廣袤也。
今立表高八尺以望極,其句一丈三寸,由此觀之,則從周北十萬三千里而至極下。
……
此方圓之法。
//
寸千里,很容易理解丫,一丈三寸就等於十万三千里,这不就是[寸即千里]了吗?
那有啥需要计算的呢?
勾股之理!?可有其用武之地邪?

而整本《周髀》只立了此一法邪?
但此不似是法吧?似是朮吧?
且凡得此朮者,当操作时不出问题的话,皆能得出相同之结果乎?
恐怕不能吧?

兼且这个法的名稱是[方圆之法]?
到底这个[方圆之法]是什么东西呢?
顾名思义,此乃[以方出圆]之法是也,即前面经文讲的[圆出於方]也。
那就有问题了,今[立竿测影],为何就是[以方出圆]之法呢?

此法恐怕早就已经失传了吧!

~~~~~
//
從周所望,見北過極六萬四千里。
//

6万4000里 +10万3000里 =16万7000里,这个北极出地 6万4000里,恐怕不是观测出来的吧?是算出来的吧!

还是就连[一丈三寸]也是堆砌出来的呢?
 
最后编辑:
多谢赠书!
然而讨论日高,其对测天量地,有何实際上的意义呢?

//
天象蓋笠,地法覆槃。天離地八萬里。
……
日益表南,晷日益長,候勾六尺。
……
從髀至日下六萬里,而髀無影,從此以上至日,則八萬里。
//

经文已先讲(定义?)天离地八万里,後才補述日中无影处,地与日相距八万里之证据。
但此八万里之由来,不正正是[表长八尺]所导致的吗?若表长十尺,那天地不就相距十万里了吗?
寸千里之法,不是比勾股之法要优先的吗?

且地与天相距八万里,那个[天]不是[天幂]吗?

所以当要观察纪錄[确切的天文数据]时,只能使用两个天,上中天与下中天。

而所谓日高,根本就不是说日地之距离在变,而是说[日光所照]之角度在变,而此角度之变,在一日之中,就是东照、南照、西照与北(不)照(此因地球之自转)。
在一岁之中,就是春分、夏至、秋分与冬至,日光在[人所居之子午线]上面,作南北之行也(此因地球绕太阳之公转),是故只能在[正午]之刹那,才能观察得到。

此又那裡有需要用上[勾股之理]呢?

勾股之理,不是无用,它当然有用,而且还很好用,但在[测天量地]之此地此刻,它用不上。
日高重差,也很了不起,也十分有用,但同样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到底包犧所立之[周天历度]是什么东西呢?
 
最后编辑:
多谢赠书!
然而讨论日高,其对测天量地,有何实際上的意义呢?

//
天象蓋笠,地法覆槃。天離地八萬里。
……
日益表南,晷日益長,候勾六尺。
……
從髀至日下六萬里,而髀無影,從此以上至日,則八萬里。
//

经文已先讲(定义?)天离地八万里,後才補述日中无影处,地与日相距八万里之证据。
但此八万里之由来,不正正是[表长八尺]所导致的吗?若表长十尺,那天地不就相距十万里了吗?
寸千里之法,不是比勾股之法要优先的吗?

且地与天相距八万里,那个[天]不是[天幂]吗?

所以当要观察纪錄[确切的天文数据]时,只能使用两个天,上中天与下中天。

而所谓日高,根本就不是说日地之距离在变,而是说[日光所照]之角度在变,而此角度之变,在一日之中,就是东照、南照、西照与北(不)照(此因地球之自转)。
在一岁之中,就是春分、夏至、秋分与冬至,日光在[人所居之子午线]上面,作南北之行也(此因地球绕太阳之公转),是故只能在[正午]之刹那,才能观察得到。

此又那裡有需要用上[勾股之理]呢?

勾股之理,不是无用,它当然有用,而且还很好用,但在[测天量地]之此地此刻,它用不上。
日高重差,也很了不起,也十分有用,但同样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到底包犧所立之[周天历度]是什么东西呢?

不客气:082:

我没精力研究中国古代数学, 只能借花献佛了:064:
  
 
1,周公曰:竊聞乎大夫善數也,請問古者包犧立周天歷度?
2,商高曰:周,北去極,十萬三千里;
日,夏至,北去周,萬六千里。
此一者,天度之數也。
~~~~~

以商高的德性,他会倒豆子般解释丫?还是会藏着掖着地回覆呢?
而周公居高臨下的審问,又会有好果子吃吗?

3,周公曰:夫天不可階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請問數安從出?
4,商高曰:數之,法出於方圓,圓出於方,方出於矩,矩出於九九八十一。
~~~~~

这裡与下文[荣方问法],互相呼应乎?
为啥不在此篇裡详说呢?
而周天历度之数,很明显乃是不需运算的,很直观的东西,有如温度计般,体温是多少就报多少,直接纪錄即可,但温度计之道理,会是眾人皆知的吗?
商高随即紧接着说,其法出於方圆,这个法是秘传的吗?怎么翻来揭去也未见的呢?
且接下来的那几句,更有如咒语,是在解释方圆之法吗?
後学解者们,不明其所以,是故貂不足,狗尾续乎?
硬塞入勾股方圆图,唯不见方圆,只见勾股,然而眾人却大赞特赞,高呼过瘾!
我为何就看不到厲害在那呢?
勾股之出现,与[周天历度]有絲毫之关系吗?与[天地模型]之建构有幫助吗?与[方圆之法]是同一路的吗?

这裡能有什么内容,才能令周公之大腦过载,头昏腦胀,继而大打瞌睡,高呼大哉言数,然後打退堂鼓的呢?

5,周公曰:大哉言數,善哉。
~~~~~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今商高惜字如金,而周公亦非好学擅问之辈,是故对话到此而结束,亦无可厚非吧?

~~~~~
先生为何删去问用矩之道呢?
別傻啦,周公又豈会去关心实際操作之事丫!知商朝遗民有否剩余之价值,足矣。
況且,君何曾見過天官們用矩的呢?
~~~~~
 
最后编辑:
環矩以為圓,合矩以為方。
方數之為經,以方出圓。
(覆槃、七衡)巨
圆數之為衡,以圓寫天。(测北极高下)细
天青黑,黑青為表;
地黃赤,赤黃為裏,以象天地之位。
(青黃)
地法覆槃,天象蓋笠。
圓屬天,方屬地,地方天圓。
是故,知天圓者聖,知地方者智。
智出於勾,勾出於矩。
夫矩之於數,其裁製天地,惟所為耳。
~~~~~

不僅周公会打退堂鼓,这任谁听了也是恹恹欲睡,想去揾周公吧。

难怪商高能隐藏方圆之法,这天地模型一旦抛出来,谁吃得消?

9,随《周髀》至少该有附图七幅:
,,a,勾股方圆图(方圆之法图)
,,b,地法覆槃图(子午线之图)
,,c,以方出圆图(地黄赤之图)
,,d,四极四和图(黄道圈之图)
,,e,以圆写天图(天青黑之图)
,, f,测极高下图(顶天立地图)
,, g,日出日入图
周髀者何?
古者包犧立周天歷度,
法曰:髀長八尺,勾之損益,寸差千里。
故曰周髀。髀者,表也。
~~~~~

1,周公曰:竊聞乎大夫善數也,
古者包犧立周天歷度,請問其數?
2,商高曰:居,北去極,十萬三千里。
日,夏至,北去居,萬六千里。
此两者,天度之數也。


包牺所立之周天历度,其利害之处,在於它完全是凭空被建立出来的,它就是最初的度尺(量天之尺),可惜已经失传(朮法俱[存]而非[传]也,此事经常発生,如戦败国之天文仪器,戦勝国硬是无人识用)。
或者不是凭空,而是凭一根垂直立於大地的竿子吧!
但是此根竿子的长度,根本就不重要,而度量衡本出於律,但当权者们谁去理会丫!
是故天地恆距八万里,此非关八尺周髀之事,而是另有原因。

话时话丫,周朝时代,其尺寸是怎样定出来的呢?
 
最后编辑:
6)《周髀》把內衡和外衡之间的区域,均衡分成六份。从內衡到外衡,一共画出七个同心圆,六个间隔,名之为七衡六间图。按这个意思画成的这幅平面图,就可以用来说明太阳在一年中每日繞天极运行的大概情況。不过钱文指出,按照《周髀》的这种说法,当太阳在外衡时,其运动的线速度是在內衡时的两倍(而两者的角速度却完全相同)。这是难以理解的。
~~~~~
此难以理解是难以理解的,只要將天动地靜,改为地动天靜的话,则线速度之困扰,將不攻自破。
而此一改动,还能解释之前很多未能解释的现象。
如球形大地,北极出地,晨昏昼夜,日出日入,四季轮替,日光所照,人望所见…...等等。

这还是得从[七衡六间图]说起,先在此图上,画下一条通过北极的垂直线,子下午上,再画一条穿过北极的水平线,酉左卯右。

↓↓↓↓↓↓↓(日光)
。。。午。。。。
。。。↑。。。。光
。酉←极→卯。。一一
。。。居。。。。幽
。。。子。。。。

地黃赤图,北极至中衡之区域,塗上黃色,馀者皆塗上赤色,其意为上下两个半球,以赤道为界。
~~~
此十字线及日光皆不动如山,而人所居之子午线,则会以北极为中心而逆时针转,即整个地球在自转。

当人所居,转到子时,夜深人静,转到卯时,日出东海,转到午时,日正方中,转到酉时,日落西山,再到子时,重新开始,如此这般,为一昼夜。

日光之所以不照,非为日光之射程有限,亦非有什么天柱、大山之掩蔽,而是[球形大地]之自蔽也。
而[晨昏午]三者日高的差異,皆出於[人所居]之移动,这舟移山动之错觉,多么利害啊。

天地恒距八万里,此言天幂而已,而人所居只是球形大地上之一点,而選[上下中天]之时,才去观测纪錄天文现象,这不就正正是排除天幂干扰三光之法吗?
子午线到位,才工作的守则,可不是因为懒啊。

此七衡六间图,只以人所居之子午线为据而画出,即是卷上之二所载的[此方圆之法]也。
它基本上只需三点数据,北极下地、人所居及内衡下地,所以它是一幅地图,一幅[以方出圆]的地图。

方、数之以为经,以方出圆。

这是言人所居之一方经线,就似走马燈上之一条线,其必会走完一圈,所以说是以方出圆,其与之前商高说的[圆出於方],是不相同的,商高所说的是[徒圆不能知其数,以方之数而出之]。
即商高说的是由点去线再去面,两维平面的东西,而陈子说的是由面去体,三维立体的东西。

圆、数之以为衡,衡以写天。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