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其他 小疑小悟读周髀

Q2,There are no stairs to reach the sky.
夫天不可階而升。
There is no ruler to measure the earth.
地不可得尺寸而度。
Where does that data come from?
请问数安从出?
~~~~~
Q1,I found out that you are good at astronomy.
窃闻乎大夫擅数也。
How were longitude and latitude formulated by the ancient Fuxi?
请问古者包牺安立周天历度?
~~~~~

擅数者,非擅长於数学,而是擅长於天文学也。
夫周天历度者者,虽与历法相关,但更主要是与经纬度之建立相系。
当安立若缺了个安字,则是问周天历度是什么东西。但若補上个安字,则是问如何建立周天历度矣。

然而此问题,原先商高是沒有回答的,於是文本裡很多句子就会变成无处安放的孤魂野鬼了,那该如何去拼揍正确之答案呢?

~~~
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方數為典,以方出圓,笠以寫天。
天青黑,地黃赤,天數之為笠也。青黑為表,丹黃為裏,以象天地之位。
是故,知地者智,知天者聖。智出於句,句出於矩。
夫矩之於數,其裁製萬物,惟所為耳。
~~~
上面就是原材料,用以回答古者伏牺是如何制订经纬度的。

这挑战有些难啊!!!
 
A1,Flatness belongs to the earth, roundness belongs to the sky, and the spherical sky covers the flat earth.
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

The flat earth is used to create a spherical sky, and this spherical object is the carrier used to describe our world
以方出圆,圆以㝍天地。
The sky has day and night, and the earth has the ecliptic and the equator.
天青黑,地黄赤。
Counting on the equator is called longitude, and counting on the meridian is called latitude.
地数之为经,天数之为纬也。
Therefore, those who know the model of our world are wise, and wisdom comes from this ruler of measuring the sky.
是故知天地者智,智出於勾。
The only function of this ruler to measure the sky is to count, and the result of counting is to show what our world looks like.
夫勾之於数,其裁制天地,惟所为耳。
~~~~~

此间天地之模样,皆是出於勾之数据也。
是故从[周天历度]出発,而终点却是此间[天地之尺寸],这么大的转拆能看得出来吗?
周公就能。
但这个资讯量也未免太大了吧?
这样複襍高深的回答,像周公这种门外汉能听明白多少呢?
不过高層不愧是高層,避重就轻,揚长避短,直接就问此间天地的这堆数据从那个原理来的,即包牺的天地尺寸是如何被建立出来的。
这样既掩飾了自己的无知,又可继续聊下去,你说周公他利害不利害?
反正他又不是来求学的,他只是来招工面试而已。

而在这回答裡,[矩]是不存在的,即矩与勾乃是不相关的,因为商高测天量地之时,所使用的量天之尺,不是圭尺与表,而是勾尺。
而这个勾尺使用之时,是毋须测影的,既不测影,自然就不必立表矣,不立表的话,那么[用矩之道]也就不必再提了。

所以商高与陈子之朮,非是[起高望远]的用矩之道,審矣!
~~~
 
《周公面试商高》

Q1:I found out that you are good at astronomy.
窃闻乎大夫擅数也。
How were longitude and latitude formulated by the ancient Fuxi?
请问古者包牺安立周天历度?

A1:Flatness belongs to the earth, roundness belongs to the sky, and the spherical sky covers the flat earth.
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
The flat earth is used to create a spherical sky, and this spherical object is the carrier used to describe our world
以方出圆,圆以㝍天地。
The sky has day and night, and the earth has the ecliptic and the equator.
天青黑,地黄赤。
Counting on the equator is called longitude, and counting on the meridian is called latitude.
地数之为经,天数之为纬也。
Therefore, those who know the model of our world are wise, and wisdom comes from this ruler of measuring the sky.
是故知天地者智,智出於勾。
The only function of this ruler to measure the sky is to count, and the result of counting is to show what our world looks like.
夫勾之於数,其裁制天地,惟所为耳。
~~~

Q2:There are no stairs to reach the sky.
夫天不可階而升。
There is no ruler to measure the earth.
地不可得尺寸而度。
Where does that data come from?
请问数安从出?

A2:Count them,this method comes from using the horizon to generate sky arcs.
数之,法出於方圆。
The arc of the sky comes from the horizon.
圆出於方。
The horizon comes from (two) right angles.
方出於(两)矩。
=合矩以为方。
= 丄(背靠背之两矩)。
Right angles come from nine times ten.
矩出於九九八十一。
~~~

R3:What a great statement!
大哉言数!
~~~~~

经过復原之後,文本可谓面目全非,但这似乎是刻意为之,而非错简,就似是要藏珠於魚目当中,再放上一些值钱的东西来打掩護。
而周公之所以问商高者,所为的既是人,也是其学识也。
 
○盖图

晋侍中刘智云:[颛顼造浑仪,黄帝为盖天。]
然此[二器],皆古之所制,但传说义者,失其用耳。
昔者圣王正历明时,作圆盖以圆列宿。极在其中,回之以观天象。分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定日数。

日行于星纪,转回右行,故圆规之,以为日行道。
欲明其四时所在,故
于春也,则以为道;
于夏也,则以为道;
于秋也,则以为道;
于冬也,则以为道。
四季之末,各十八日,则以为道。
盖图已定,仰观虽明,而未可正昏明,分昼夜,故作浑仪,以象天体。

今案自开皇已后,天下一统,灵台以后魏铁浑天仪,测七曜盈缩,以盖图列星坐,分黄赤二道距二十八宿分度,而莫有更为浑象者矣……
《隋书·天文志上》
~~~~~

此乃黃帝盖天仪之文字纪錄,但让人有些前言不对後语之感。

我们在七衡六间这个范围之内,能分多少条日道出来呢?
据前面之硏究,答案是 180条。

即將此范围依四季分为四份,每份 90日,再依[青赤白黑]之序塗色各 72日,而四季之末的 18日,则塗上黃色,则 18x4=72日,等於说这是一岁分为四季五行之 360日法也。
但盖天仪上却只能刻上 180条日道,即春夏用中衡北面 90条,秋冬用中衡南面 90条,要如何才能各塗以五色呢?
除非该盖天仪它自己能夠改变颜色吧?
又或者是此五色,並非塗於 180条日道之上,而是塗在黃道圈之上,但也只能是 360个[日中]啊。
此与其先前所说的,定日数为 365.25不相符合。或许此项日数之设定,只是针对定晨昏昼夜之浑仪而立的吧?

不过此段文字也是有些值得记下的内容,它至少告诉我们三点:
1,盖天仪与浑仪乃互補並行之二器,即浑仪看每一日(局部的、在天顶之内的),盖天仪观每一岁(全局的、在天北极之外的),而非不共戴天之两物(=根本不存在盖浑之爭)。
2,在黃道圈上塗色之後,可以对应 180条日道来指示一岁中之每一日。
3,盖天仪用 360日法,即分四季为各 72日的[五运太阳历法],而非[太阴太阳相结合之历法]。

最後再提醒一句,二器之实物在当时是流传了下来,但使用说明[书或人]却早已不传了。
~~~
 
最后编辑:
盖图已定,仰观虽明。
此只言盖图,而非言盖天仪,因为盖天仪乃是立於天北极之外来俯视此间天地,而非坐在平地上来仰观天空。
浑仪才是仰观天空而非俯视天地。

至此,盖天仪的形象终於浮现出来了!
它就是一个此间大地(地球)之模型,因为天了无质,而天空更不是蛋殻,且天空之外也沒有水。

盖天仪有三大特点:

1,它乃是以极下为圆心,来劃出一个中衡(赤道)来为经,数之乃展示地之周行(自转为一天),即人所居处之两次经过日中为一昼夜(=上半个天、象盖笠)。
2,它以地球核心为圆心,来劃出一条经过人所居处的子午线为纬,且以七衡六间为来回之限,数之乃展示地之傍行(公转为一岁),即春分再到春分为一个回归年(=地法覆盘一半之时)。
3,它乃是立於天北极之外,来俯视此间天地,是故立於极下来看,四面八方皆为南也。且天上(=极下)方一天,人间(人所居)已一岁也。
以此来说明时间与空间,並非一成不变者也。

盖天仪本身就能展示太阳与天地两者间之关系,当中自也包括此间天地之晨昏昼夜,然而时空却非天下皆一之物,且 360日法本身,其精密度不夠高,又不能展示其他星象,是故只好再设置浑仪以辅之。

浑仪上面有北极出地,即以人所居处之天顶(=地中)为中心,这等於是说,人坐在地上来仰观天空,不过当模型造出来之後,它又变成了人在天地之外,来俯视此间天地矣,这是模型太小之缘故也。

古人看不出《周髀》所提出之天地模型,乃是一个浑圆之球体吗?
古人会全是那么笨的吗?真的会吗?
那今天的人呢?
 
最后编辑:
~~~

……明堂上圆下方,四周十二户九室,而不为重隅也。室外柱内,绮井之下,施机轮,饰缥碧,仰象天状,画北道之宿焉,盖天也。
每月随斗所建之辰转,应天道,此之异古也。加灵台于其上,下则引水为辟雍。
水侧结石为塘,事准古制,是太和中之所经建也。
《水经注》
~~~~~

路辉之前是引《天文志》说盖天,突然又引《水经注》来说盖天,然两书中之所谓盖天者,是同一物乎?
显然不是。
夫《水经注》所言者,的确如路辉之復原图,但其与《天文志》之盖天比较,未免大太多了吧?!

且此所谓盖天者,其上只绘有斗建之辰,以应天道,根本就沒有日行道之存在,其与《天文志》之所谓盖天者,可说是南辕北辙之关系,此简直就是胡搞蛮缠之论也。

IMG_20240120_183058.jpg

路辉在《无极之镜》裡认为[盖天仪]復原之後,会是上图的这个样子,即以天北极至春秋分日道为限,造成的一个天盖在上,再以水力运之;但我认为这根本就是前言不对後语。

其原因至少有三个:
1,这非是天平地平(=天圆地圆)之模型,而是天圆地平之模型,即此乃坐地观天之天圆地方之法也。
2,而立於极下之情況(=以天北极为天顶也),则此地之一昼夜即人所居处之一岁也;況且这样子只能展示地之周行,对地之傍行则从厥,即使能夠補上,最多亦只能展示半岁也(=见太阳逐渐升起,至最高的 24度後,再逐渐落下)。
3,春秋分日道,即使能被分为 365.25格,也只能是一日之十二时(或可分为一百刻),而非日数;而黃道倒是可以被分为 365.25日,但在此模型上,却只能展示半条黃道。

据此,则此盖天模型乃去极度(=纬度)为 0之地的浑仪矣,而非《天文志》之盖天仪也。

结论是盖天仪只需要展示地上之黄道、赤道(=中衡)及内外衡(=南北回归线),就足以展示地之周行及傍行,即此乃大地之模型(=七衡六间图),而非天地之模型。
而盖天仪可以是平面或立体,但皆只能是以立於极下之上之外,来俯视此间大地这个模型也。
~~~
 
最后编辑:
北魏孝文帝於太和十年(486年),在其首都平城(今大同市)修建明堂。而大同市位於:
北纬39°54′~40°44′,东经112°06′~114°33′

南梁的武帝则於大通元年(527年),在其首都建康(今南京)修建明堂。而南京位於:
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

两首都之间其纬度相差了九度之多,而两明堂皆有修建[盖天仪],而其所谓之盖天仪,事实上並非[黄帝盖天仪],而是以天北极为天顶之[水运浑象仪]。
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转斗建之辰,以应天道,所以其所展示的是眾星,而非日所行之道,一阳一阴也。
 
虽未曾阅读过李迪先生关於盖天仪的那篇文章,但估计他也是考证出南北朝那两座盖天仪就是[水运浑象仪]之一种吧?!
即它非是观察或展示天文学之仪器,它只是展示皇权(=天子坐明堂)之仪器。
而南北朝与黄帝此两种盖天仪,其用途之差別,则不言而喻也。
还是首次知道有[盖天仪]之存在。
如果让我来设计这个仪器,会是怎样的呢?
肯定不会一样的吧!
黄帝盖天仪(=盖图=七衡图),其具体之參数如下:
1,它以极下为圆心,並畫上一个大大的十字,左酉右卯上午下子为框架不动(=绝对座标),並依数据畫上中衡(=178,500里)。

2,它先将赤道圈(=中衡)分为百刻,即一日中,日行七千一百四十里(7,140里/刻= 3.6度/刻),合离皆尔(=地之周行也)。

3,它将在盖图上,依数据标示出人所居之处,而此一点将会随大地作逆时针之转动,同时它亦展示了该人所居处,其晨昏昼夜之时刻,即到子线为子时0刻,到午线为午时50刻……(=这样的它,可能会被误以为是太阳之平转也)。

4,盖图上得畫上廿八星宿,並据此畫出黄道圈。

5,它再将黄道圈分为三百六十日,由此日数生出 180条日行道(=生出极内衡及极外衡也),而大地傍行之參数为 48,000里÷90日= 533.33里/日,则两日才行千里也。

6,地黄赤圈为正圆形,而天青黑圈不为正圆形,但此[黄帝盖天仪]並沒有用上天青黑圈。

何以得知天青黑圈不为正圆形?
~~~

PS:佛经之參数:
周行为 48,080由旬÷4,006.66(=12度/时,30时为一昼夜。
傍行为4,006.66x24=96,160由旬
96,160由旬÷90日=1,068.44由旬/日
360日为一岁。
 
最后编辑:
何以得知天青黑圈不为正圆形?
有些人考試一百分,是因为試卷最多只得一百分,而並非應試人的知識是一百分。
同理、太阳光照地球,同樣並非只能光照178,500里之範圍,而是地球就只有這么大而已。
今因为大地是一個球體,所以天之青(白天) 與黑(黑夜) ,就不會是因为太阳之遠近而做成晨昏晝夜,當是大地本身遮擋了阳光与及日高之關係才做成晨昏晝夜。
換言之,不論何時,皆是會有半個地球被日光所照,而另一半則不會被日光所照。
以春秋分來說,在日中之時於赤道之上立竿測影,其影長为零,此時之阳光會以竿为中心而光照至東南西北四極(=178,500里) ,而其余地方皆不會做成日中無影(=日高在各處皆不盡相同) ,所以此時在蓋圖上面,則會以卯酉線为界而顯示半青半黑,是故人所居處才能顯示該處晨昏晝夜之時刻。
這樣子顯示在蓋圖之上的天青黑圈,還能不能算是一個圆圈,都成为問題矣!
所以才需要制造渾象以輔之,這全是因为蓋圖被攤平之後,而存在誤差之關系。

再舉蓋圖誤差之另一例,以极下至赤道來說,其圓周由零開始,至 178,500x4=714,000里,這裡每一度會相差 533.33里/度,這就很有水份了,況且如此一來北极至赤道就是平面,而非球面矣。
但又不能說它這樣做不對呀,不是吗?

總而言之,有很多計算是不能在平面之蓋圖上面運作的,而只能在立体之渾象上面來操作矣。
 
最后编辑:
IMG_20240126_143350.jpg

日光所照图(=日遊四极图)

上图是对《周髀》之传统解读,它说太阳今在冬至日道之上运行,而做成大地各处之晨昏昼夜,且得出238,000+167,000=405,000里的日照半径,於是[日光照径]就是 81万里,这真是一笔糊涂账矣。
但是前面已说过 178,500x2=357,000里已经到了铁围山,即此间小世界边沿之处,所以日光所照径 81万里,已无甚意义了。

事实上它应当被称为 人望所见图才对 !况且该人望所见圈也不当是正圆形的,但为免枝蔓,还是留待後话吧。

因为天海恒距八万里,所以人望所见之青天或黑天,其当是以人望所处为中心,而半径为八万里之天盖(=天幕) ,所以这堆以天顶(=地中) 为圆心之数据,乃是制造浑象之根据。
但八万里会不会太小呀?
不会,因为量天,乃是用角度之[度] ,而非用长度之[里] 。

再来看看经文它是怎说的……

故春秋分之日中,光之所照北極下,夜半日光之所照亦南至極,此日夜分之時也。故曰日照四旁,各十六萬七千里。
人所望見,遠近宜如日光所照。
人所望見,北過極六萬四千里。
南過冬至之日三萬二千里。
~~~~~
先撇开那些砂砂石石,实质上之数据只得三项:
1,日光照半径=178,500里(90°)或84°+6°
2,天北极出地=064,000里(32°)
3,冬至日出地=032,000里(16°)

而之前经文已给出之数据还有:
1,内衡半径=119,000里(60°)
2,外衡半径=238,000里(120°)
3,中衡半径=178,500里(90°)
4,周去内衡=016,000里(8°)
5,璇玑四遊=011,500里(6°)

据此可知,人望所见其实与[里] 无关,而只与[度] 相关,因为这是量天而非度地也。
~~~~
 
最后编辑:
管子 -> 幼官
01。十二,地氣發,戒事。[甲]
02。十二,小卯,出耕。
03。十二, 天氣下 [期風至] ,賜與。[春風解凍]
04。十二,義氣至,修門閭。[乙]
05。十二,清明,發禁。。。。。春分
06。十二,始卯,合男女
07。十二,中卯。。。。。。[丙]
08。十二,下卯。
三卯同事。八舉時節,君服青色,味酸味,聽角聲,治 [濕]氣,用八數,

09。十二,小郢至,德。。。。
10。十二,絕氣下,下爵賞。[丁]
11。十二,中郢,賜與。
12。十二,中絕,收聚。
13。十二, 暑至,盡善。[戊]
14。十二, [大]暑。
15。十二, [大]暑終。
三暑同事。七舉時節,君服赤色,味苦味,聽羽聲,治陽氣,用七數,

01。十二,期風至[ 天氣下 ] ,戒事。[辛]
02。十二,小卯[小酉],薄百爵。
03。十二,白露下,收聚。
04。十二,復理,賜予。。。[庚]
05。十二,始節,賦事。。。。。秋分
06。十二,始卯[始酉],合男女
07。十二,中卯[中酉]。。。。[癸]
08。十二,下卯[下酉]。
三卯[三酉]同事。九和時節,君服白色,味辛味,聽商聲,治 [燥]氣,用九數,

09。十二,始寒,盡刑。。。。
10。十二,小榆,賜予。。。[壬]桑榆暮年
11。十二,中寒,收聚。
12。十二,中榆,大收。
13。十二,寒至,靜。。。。[己]
14。十二,大寒,之陰。
15。十二,大寒終。
三寒同事。六行時節,君服黑色,味鹹味,聽徵聲,治陰氣,用六數,
~~~~~

很明显,这是阴阳四象之纯阳历法,其可以说是陶寺遗迹之传承,只是將每个月,从四个数九,改为三个数十二而已,仍然是十个月之太阳历。
可惜的是,它弄错了原图之左右及旋转方向,是故做成治溼治燥之错乱。
或许当年此五行历法乃是禁书吧,又或许是传抄者刻意弄错的吧!

历法先分阴阳(=春秋) ,再分四象(=冬夏) ,而当中暗藏五行(=十天干),它当是源於河图 (=和合四象图)。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

太一生水,原先之生数,其次序为水火木金,而成数若顺四时乃是六八七九(=冬春夏秋,各有两个月72日) ,藏了一个十(=土,也有72日,但如何配置却不详,现在之排序方式,乃是我之原创)。
後被改为八七九六(=春夏秋冬) 。
这可能是由母系社会转为父系社会之缘故。

。夏夏。。。。丁。。。。四。。
秋。。春。。辛。。丙。。六。。三。
秋。。春。。庚。。乙。。七。。二
秋。。春。。癸。。甲。。八。。正。
。冬冬。。。。壬。。。。九。。

道家流传的[和合四象图],青龙在右,朱雀在上,显然它是逆时针转之河图,但传统河图却是顺时针转,两图显然必有一错,所以是春治湿丫?还是秋治湿呢?

此顺转逆转者,乃三十节气历与其後廿四节气历之大別也。
而《周髀》並没有絲毫痕迹於此课题之上,但[黃帝盖天仪]却有五行历之痕迹,这就有些奇怪矣。
可能是八卦历(=八风历=洛书)或十二建月历(=六气历=斗建)之类,它们取代了五运历之关系。
又可能是各地之人在不停重複発明轮子吧!
況且历法之地域性,其比轮子之差別得太多太多了吧。

就以此套五运历法为例,从己土之月(=寒至=冬至)开始,数 36日後,到甲木之月(=地气発)为[春始],其与使用廿四节气者,以冬至後数 45日为[立春]不同,这说明了此两套不同节气之历法,乃服務於不同纬度之两地人也。
~~~~~

下篇来说说《內经》裡的地球学说吧。
 
最后编辑:
《藏氣法時論》

A,黃帝問曰:
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何如而從?何如而逆?得失之意,願聞其事。
B,歧伯對曰: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貴更賤,以知死生,以決成敗。而定五藏之氣,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帝曰:願卒聞之。歧伯曰:
1,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2,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3, [] 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
[胃] 苦濕,急食甘以緩之。
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4,主長 [冬] ,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5,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 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6,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其日庚辛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本节完~

经文传抄明显出错,但多年之後,仍能保持其错之原貌,您说此事奇怪不奇怪?

而此回答其整体行文之风格为:
脏腑四时五经主治,其日某某。
脏腑苦于六气,急食六味之。

其数字为何会浮游不定,又四又五又六,诸君能对得上号吗?
它有回答顺逆之如何吗?是什么之顺逆呢?
什么是得失之意呢?
~~~

那么就让我来解决四时五行六气,这个最大之难题吧!
我先反问诸君一句:何谓长夏?
……
…………
………………

今我自答:夫既有长夏,余下三者还可以[长之] 乎?
夫五运历法,以有长夜(=冬至日)那天为纪(=线头) ,是之谓己土之月,即以其月之首日为上半岁之始,是之谓阳旦(=阴极而阳生)也 。
合理推论判断,其以戊土之月的首日为下半岁之始,是之谓阴旦(=阳极而阴生)也。
据此而言,则理所应当地会有长冬,而没有长春与长秋也,况且春秋分之日夜皆等长也。

换言之,长夏者,即以[长日] 为首日之夏月也,即万物華懋的戊土之月是也,即丙丁两火已经燃尽,而化为戊土也。

五运历,将春季称为[其日甲乙] 共72天,而夏季则称为[其日丙丁]共72天,合共为 144天,再加上之前,有冰冷长夜的己土之月,合共有 180天,即半岁已过,但此其时,历已数尽而辰不及(=该至而未至) 也,是之谓历超辰也,那该怎样做?
等,就唯有等。
就是等过2天或3天之年关矣,则丁火之月就会有74天或75天,但这些过年之日子皆不会被记入历法。
于是一岁就会有两个年关,此种历法做成了该地人其寿年乃别处人之两倍,因为别处之人,一岁都只是会过一个年关之谓也。

是故有长日(=夏至日) 的那个戊土之月,被认为是夏之延长,这是非常不合理之事情,因为该值班之人,谁还会为他再発加班费呢?
相同的道理,有长夜的己土之月,则合该被称之为长冬也,但请记住,其并非冬天之延长也。
则此戊己土之两个月,皆非特别长之月也(反而丁火月与壬水月,倒才是特别长之两个月也) ,而将长夏及长冬,误解为特别长之月,乃是望文生义式之误解,其并不会构成什么重大之问题,但将长冬去掉,则是罪大恶极之行为矣!

况且将长夏(土之两个月72天) 置于丙丁两月之後,则整个夏季,岂非会有 144天了么?那么四象阴阳,又焉能再保持得了平衡呢?

这[五运历]应该不会是在拆[阴阳历] 的台吧?

以此为框架,接下来我们再慢慢去改错其它内容吧!
 
问:四时为何要进化成六气?
答:因为春秋分之时,乃是半阴半阳,所以最好能舍而不用,于是四时就变成了三阴三阳之六节也。

问:那六节何如?
答:传承之不同,则六节各异也(六气由天,而六节则随人也) 。

下面先说说已经失传了的五运历法。
既已失传,那么以下皆是我之臆造伪作!

。。阳明。。。。。。戊土。。。
少阳。。太阳。。庚辛。。丙丁。
。。。。⬆️。。。。。。 ⬆️。。
少阴。。厥阴。。壬癸。。甲乙。
。。太阴。。。。。。己土。。。
~~~

帝曰:陽明何謂也?
歧伯曰:兩 [火] 合明也。(丙丁两火)
帝曰:厥陰何也?
歧伯曰:兩 [水]交盡也。(壬癸两水)
~~~

帝曰:幽明何如?
歧伯曰:兩 [水]交盡故曰幽,兩 [火]
合明故曰明。
幽明之配,寒暑之異也。
~~~

而六气历等同于八风历,作图如下:

。。离火。。。。。。戊土。。。
巽木。。坤土。。庚辛。。丙丁。
⬆️。。。。。。。。 。 ⬆️。。
艮土。。乾金。。壬癸。。甲乙。
。。坎水。。。。。。己土。。。
。。。。。。。。。。。。。。。
六气历。。。。。。。。五运历。
~~~

这真是张冠李戴矣。难怪会格格不入了。
~~~

哈哈哈!这最後之拼图今天终于浮出来了!
感恩!!! 2024年1月30日
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
 
1,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
2,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
3,主長夏,,足陽明主治,,其日
4,主長冬,,足太陰主治,,其日
5,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
6,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其日庚辛
~~~

这儿天干之次序当为:
甲乙丙丁戊己壬癸庚辛。
一二三四五十九八七六。

而这个次序,就已经回答了顺逆之问题,即阳进阴退是也。同时亦显示了十天干与五脏五腑之对应关系,即奇为腑、偶为脏也。

甲木。腑。足。少阳。胆。。
乙木。脏。足。厥阴。肝。。
丙火。腑。手。太阳。小肠。
丁火。脏。手。少阴。心。。
戊土。腑。足。阳明。胃。。
辛金。脏。手。太阴。肺。。
庚金。腑。手。阳明。大肠。
癸水。脏。足。少阴。肾。。
壬水。腑。足。太阳。膀胱。
己土。脏。足。太阴。脾。。
~~~

木火土金水。。木火土金水。
脾肺心肝肾。。肝心脾肺肾。
。。。。。。。。。胃。。。

看来《内经》已经完成了五脏大挪移之过渡,即将脾左肝右心居中,改为肝左肺右脾居中,即以五脏之功能,取代了五脏之解剖位置。
于是本为五脏中最贵的孤脏、土之心,功能是运行全身之血液,被改为土之脾胃,即以水谷精微而养中气,并且成为新的五脏之最贵也。

至此,六节算是弄清楚了。那六气呢?
~~~~~

。。。。。(氣)。。。。。。
。。。。。【陽明】。。。。。。
(氣)。。 三。。(寒氣)。
大陽 二。。 四少陽】。
。。。。。↑。。。。。。。。。
厥陰。。 五少陰】。
(氣)。。 终。。(风氣)。
。。。。。【太陰】。。。。。。
。。。。。(湿氣)。。。。。。
。。。。。。。。。。。。。。。
四时五行六节六气图
~~~~~

这左旋右转在人身上不会构成问题,盖人体左右对称也,地球以赤道为界,也是左右对称的,同时也是左旋右转。

若根据幼官图,则冬治阴气(以阳气) ,夏治阳气(以阴气) ,春治湿气(以燥气) ,秋治燥气(以湿气) 。
即此四气本就是该四时应当有之气,只是当其时或太过或不及者,才需要人为去治之,有若如今之开关空调是也。

而六节与六气之三阴三阳,竟然是错开的。这真是让人始料不及啊!

且此六气之出处何在?其有争议否?
~~~~~

1,肝苦,急食之。
2,心苦,急食之。
3,胃苦,急食湿之。
5,肺苦,急食之。
6,腎苦,急食之。
4,脾苦湿,急食之。

此六气之太过与不及,当以六气来对治之,虽然直接粗糙,但逻辑上必然有效。
但这六味就有些难办啊!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器(五感所知的现实世界) 之上为道(语言) ,道(语言)之上更还有道(语言)也。Meta-to Sub.
道(语言)之下为器(五感所知的现实世界),器则再无之下也。Sub to Meta.

在这句话里,人是必然之存在!

阴阳学说,就是二分之法,其说凡事物皆必会有另一面也。
就如此间天地,当被日光所照的这一面,可以被分为三阳(=昼) 之时,其生出影子的另一面,则也可以被分为三阴 (=夜) 也。

。。。。。(燥氣)。。。。。。
。。。。。【陽明】。。。。。。
(寒氣)。。 三。。(暑氣)。
少陽】 四。。二巨陽】。
。。。。。↓。。。↑。。。。。
少陰】五。。初厥陰】。
(风氣)。。 终。。(热氣)。
。。。。。【太陰】。。。。。。
。。。。。(湿氣)。。。。。。
。。。。。。。。。。。。。。。
五行六节六气图。。。。。。。。

上图在《内经》里有两种刻度:
1,一天之刻度,以子午为界,7.2度x25营=180度
2,一岁之刻度,以卯酉为界,60度x3阳=180度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