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从2024年05月01日开始,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案赏析 红楼医案:林妹妹的病脉证治方药(痨病郁证·寸弱关洪·黑逍遥散)

当然,他最擅长的还是文章。至于其它方面,他懂,但和专业相比可能还是有差距。
 
红楼梦里大部分事儿只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儿的戏剧化描述。包括脂砚斋的红批,都能说明些问题。
 
我的意见跟楼上的相反,我建议大讨论。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病案中的人物全都作古,不必担心别人用你的方子整出麻烦来:014:
本人也是建议大讨论,不是讨论《红楼梦》这部文学名著,而是讨论剖析书中人物如林黛玉王熙凤等人得病缘由病情症候脉诊方药等,特别是了解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致病的缘由。有助于学术的提高,深入理解经典医理。记得八几年《家庭医生》有几期剖析上述人物病情症候等。
 
有人做过比对,古时候的秀才相当于现在的硕士毕业。
这没有可比性。古代读书人就算三餐不继,屋无片瓦,只要科举得中,就能荣华富贵。十年寒窗无人识,一举成名天下知。现代人就算考中大学,别说读硕博研。就是大学几年,没钱也根本上不了。还别说借钱贷款卖房屋读完书之后出来工作也只是有一份好工作而己。古人考中秀才,就有了一些特权和身份,中举人就有做官资格,至于三甲,更别说了,荣华富贵,斩断穷根。科举中试,是寒门出贵子,鯉鱼跃龙门。由一贫如洗翻身为荣华富贵衣锦还乡,是古代读书人做梦都想的升官发财道路出人头地唯一快速捷径。现代读书人怎么可比呢?比得了吗?
 
古代的读书人,如果当不了官,基本都是以下出路:第一选择是师爷(官府幕僚),第二选择是老师(旧时称先生),第三选择是医生或算命,第四选择是经商……
  
  这几种选择算是比较理想的出路了,但现实是骨感的,被迫耕田、做工、狩猎、打渔的不在少数。

  明代医家李中梓的大伯,科举屡试屡败之后,将书本统统扔掉,从此每日驾一叶扁舟“出没风波里”,背一张长弓往来“云深不知处”,以渔猎为生并抚养供读父亲早逝的李中梓。


  罗大伦《古代的医生》{李中梓}(节选)

  在父亲去世以后,李家的家道就开始中落了,李中梓的大伯,父亲李尚衮的哥哥叫李尚雅,这位当时也是个才子,据说那是下笔千言,立马可就,才气横溢啊,而且他还精通武艺(看来这是李家的家传),这位李尚雅各位可要记住,在若干年以后,他的孙子李延罡将跟随李中梓学习医术,最后也成为了一名高手,他写的《脉诀汇辨》一书是脉诊领域很重要的一本书,我早些年学中医的时候,就到处找这本书,后来在图书馆里找到了,如获至宝,很是珍惜,还给复印了下来,整天看。
  可是在当年,虽然李尚雅同志很有才华,但是才华是不能拿来吃饭的,那个时候能接到写广告文案的机会还不多,也没法儿做电视台的撰稿来赚稿费,同时自己还要有个漫长的科举之路要走,怎么看这都是一个投资大,投资周期长,回报不稳定的道路。
  再一看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李中梓家里的孤儿寡母,怎么办呢?
  李尚雅想了好多天,最后终于在江边喝了一壶老酒之后,含着眼泪,把科举书都扔进了江里,从此挎上弓箭,戴上渔网,出没浩瀚的江波之中,每天打渔射猎,靠卖些野味来赚钱。
  当他每天把捕猎得来的野味拿到市场上出售的时候,人们都会指指点点在背后议论:王兄台你快来看啊!那不是那位大才子李尚雅吗?怎么开始卖鱼了?哎呀,沦落到这种地步了?

  每当李尚雅脸上带着微笑,把鱼递给张进士、王进士家的仆人,然后从他们的手里接过银子的时候,他的心里都在流泪。
  然后,他会把钱给李中梓的家一部分,来供养李中梓读书。
  李中梓的母亲经常会含着眼泪教育李中植、李中梓哥俩:一定要好好读书!你们知道这读书的钱都是你大伯的血泪钱啊!
  李中梓已经长大了,他很懂事,他早已看到了大伯每天艰辛的背影,他在心里暗暗地发誓:大伯,我一定不辜负你!
  我可以想象到,在很多年以后,当李中梓把大伯的孙子李延罡培养成为一个名医的时候,他的心里一定是感到非常安慰的,在那个时候,两鬓斑白的李中梓一定会在默默地怀想着当年大伯出没风波里为自己赚学费的情景,他一定在对着早已故去的大伯说:大伯,您安息吧,我没有忘记您的恩情,您的孙子李延罡,现在也是一位有用于世的优秀医生了!
  各位,其实读书的动力那是很关键的,您天天喝着咖啡,吃着麦当劳,听着MP3也可以学习,但是您绝对没玩命学,有很多同学说不听音乐看不了书,我很奇怪……
  
 
李中梓的大伯是从李中梓的父亲读书时就开始不考科举了。
故事听听就好,治学可不能以圈钱为目的。
 
这没有可比性。古代读书人就算三餐不继,屋无片瓦,只要科举得中,就能荣华富贵。十年寒窗无人识,一举成名天下知。现代人就算考中大学,别说读硕博研。就是大学几年,没钱也根本上不了。还别说借钱贷款卖房屋读完书之后出来工作也只是有一份好工作而己。古人考中秀才,就有了一些特权和身份,中举人就有做官资格,至于三甲,更别说了,荣华富贵,斩断穷根。科举中试,是寒门出贵子,鯉鱼跃龙门。由一贫如洗翻身为荣华富贵衣锦还乡,是古代读书人做梦都想的升官发财道路出人头地唯一快速捷径。现代读书人怎么可比呢?比得了吗?
典型案例如《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范进从年青一直考到50多岁,才终于考中举人,得知中举后范进晕了,醒来就发疯了(中举就与贫穷无缘了,比中500万巨奖还好),中举后众人就变了一副嘴脸,阿谄奉承,有人送一幢大房子还有女仆,有人送银两送礼物等等。穷苦人家的孩子想翻身,改变命运,想出人头地,读书中试就是唯一快速捷径/这也是古代人拼命读书的强大动力。文中医治范进喜极而疯的方法也可借鉴。
 
古代知识分子地位很高。考中秀才,就算有了功名。即使是犯了法,你还不能随便处置他。如果要处置他,还得报告上方先革除他的功名。秀才还只是知识分子的初级功名或者说是往上爬的第一个台阶。
 
这没有可比性。古代读书人就算三餐不继,屋无片瓦,只要科举得中,就能荣华富贵。十年寒窗无人识,一举成名天下知。现代人就算考中大学,别说读硕博研。就是大学几年,没钱也根本上不了。还别说借钱贷款卖房屋读完书之后出来工作也只是有一份好工作而己。古人考中秀才,就有了一些特权和身份,中举人就有做官资格,至于三甲,更别说了,荣华富贵,斩断穷根。科举中试,是寒门出贵子,鯉鱼跃龙门。由一贫如洗翻身为荣华富贵衣锦还乡,是古代读书人做梦都想的升官发财道路出人头地唯一快速捷径。现代读书人怎么可比呢?比得了吗?
典型案例如《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范进从年青一直考到50多岁,才终于考中举人,得知中举后范进晕了,醒来就发疯了(中举就与贫穷无缘了,比中500万巨奖还好),中举后众人就变了一副嘴脸,阿谄奉承,有人送一幢大房子还有女仆,有人送银两送礼物等等。穷苦人家的孩子想翻身,改变命运,想出人头地,读书中试就是唯一快速捷径/这也是古代人拼命读书的强大动力。文中医治范进喜极而疯的方法也可借鉴。
  古代读书人全都像“范进”一样把私利看得这么重?
  范进的先祖范仲俺为何苦读节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呢?
  还有诸葛亮、狄仁杰、包拯、于成龙,海瑞、于谦这些人,不是古代读书人的代表吗?
 
至于秀才的水平相当于现在的啥,那就很难说了。如果论古文功底,一般而言可能相当于现在的大学中文系毕学生。如果是考了一辈子都没有考上举人或进士的老秀才,那他的古文功底可能至少相当于现在的中文硕士生。现在的中文硕士不会作格律诗的多的是,但是古代秀才作格律诗那是随口就来。
 
本人也是建议大讨论,不是讨论《红楼梦》这部文学名著,而是讨论剖析书中人物如林黛玉王熙凤等人得病缘由病情症候脉诊方药等,特别是了解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致病的缘由。有助于学术的提高,深入理解经典医理。记得八几年《家庭医生》有几期剖析上述人物病情症候等。
  
  《红楼梦》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荟萃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红楼梦学会就专门研究这一本书。
  大观园中的饮食里面也包含深厚的中医养生智慧,CCTV[中华医药]栏目专门做过几期{红楼美食}专题,发掘红楼菜品的药性功效与对应人物的体质疾病之间的关系。
  
{中华医药}《三探红楼美食》史湘云:粟粉糕_10110.jpg


{中华医药}《三探红楼美食》史湘云:粟粉糕_10111.jpg


{中华医药}《三探红楼美食》史湘云:粟粉糕_10109.jpg

  
 
古代科举必须考格律诗。格律诗是要求极其严格的诗。字字平仄论,尾字要押韵,规矩一大堆,诗仙难任性。如果功夫不够,写出来的诗,规矩到位了,但可能是词不达意或者话不成话。
 
追求美好生活,出人头地是私利吗?著名医家陈修园做官兼做医生是为私利还是公益?现代学子读书考试毕业工作是为了什么?为了公益\公利吗?
 
古代读书人科举中试既能出人头地,又能施展抱负,为国为民,你说是私利还是公利?
 
追求美好生活,出人头地是私利吗?著名医家陈修园做官兼做医生是为私利还是公益?现代学子读书考试毕业工作是为了什么?为了公益\公利吗?
追求美好生活,出人头地,不是谋求私利难道是在做公益?
  再说了,不把私利看得过重,就等于完全不能谋求私利吗?
 
典型案例如《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范进从年青一直考到50多岁,才终于考中举人,得知中举后范进晕了,醒来就发疯了(中举就与贫穷无缘了,比中500万巨奖还好),中举后众人就变了一副嘴脸,阿谄奉承,有人送一幢大房子还有女仆,有人送银两送礼物等等。穷苦人家的孩子想翻身,改变命运,想出人头地,读书中试就是唯一快速捷径/这也是古代人拼命读书的强大动力。文中医治范进喜极而疯的方法也可借鉴。
古代读书人科举中试既能出人头地,又能施展抱负,为国为民,你说是私利还是公利?
  你前面说的是这种情况吗?举的是这样的例子吗?
  
 
  
  想起二十多年前超喜欢看{大学生辩论赛},还记得一句经典的“台词”:“在我的伶牙俐齿之下,是一颗美丽而善良的心灵……”。
  后来逐渐不怎么感兴趣了,因为发现言之凿凿的背后,不过是些偷梁换柱的诡辩伎俩,大学生辩论会不过是用来训练年轻人思维灵活性的方法和舞台而已。
  
 
  你前面说的是这种情况吗?举的是这样的例子吗?
  
本人举例只是说明古代读书人读书科举考试考中跟现代读书人上学读书考中毕业l不一样情况,不可同日而语,沒有可比性!不涉及所谓私利公利问题,更不存在所谓偷梁换柱概念问题。当然了,你要这样想法,不关我事,不想辨解。
 
古代中试难度极大。唐玄宗时期全国人口大概五千多万,但每次科考一般也就二三十人中进士,最多一次也不过五十多名。由于难度太大,有很多人考一辈子连个举人也考不上,就更不要说进士了。
 
后退
顶部